      
杨成武将军生平
杨成武同志,1914年10月27日出生于福建省长汀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县城读中学时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参加革命活动。1929年2月,参加古城、四都农民暴动,任赤卫队少年先锋队大队长。同年6月后,历任闽西工农红军第3路指挥部秘书、宣传队中队长。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3月,闽西红军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后,杨成武同志参加了上杭、吉水、樟树、文家市等战斗,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历任红12师步兵连政治委员、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师政委办公厅秘书长,红11师第32团政治委员兼中共江西广昌县委书记,红2师第4团政治委员。与兄弟部队一起在龙岗战斗中歼灭国民党军1个师,在黄陂登仙桥战斗中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师,并俘获敌师长。被红1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同志誉为“模范团政治委员”,荣获红星勋章一枚,红4团被授予“英勇冲锋”锦旗。 在红军长征中,杨成武同志所在的红4团多次作为先头团,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突破乌江,抢占娄山关,保卫遵义会议,屡战屡胜。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同志的直接指挥下,参加了四渡赤水、智取三县、抢渡金沙江、跨越大凉山、飞夺泸定桥、开辟雪山草地通道、突破天险腊子口等战斗。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红4团一天奔袭240里,奇迹般夺取铁索桥,使中革军委和红一方面军主力顺利渡过了大渡河,受到中革军委的嘉奖。红4团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1纵队第4大队后,他率部占领哈达铺,并在青石嘴、六盘山和吴起镇战斗中取得胜利。杨成武同志和红4团为红一方面军胜利完成长征做出了突出贡献。 1936年1月,杨成武同志任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奉命东渡黄河,和兄弟部队共同发起攻势作战。同年6月调入红军大学第1期第1科学习,12月改任红1师师长。 抗日战争开始后,红1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杨成武同志任团长,率部开赴抗日前线。在平型关战斗腰站地区作战中歼灭增援日军300余人,有力地配合了主战场。随后,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连续收复7座县城,建立了以涞源、蔚县为中心的敌后根据地,为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此后,历任八路军独立第1师师长、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并一度兼任政治委员和中共晋察冀边区第一地委书记。 1937年11月下旬至1944年夏,杨成武同志率部战斗在长城内外、太行山麓,粉碎了日伪军对晋察冀边区的历次围攻、“扫荡”、“清剿”、“蚕食”,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其中,大龙华战斗缴获日军大量军事机密文件;雁宿崖、黄土岭战斗歼灭日军1500余人,击毙“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受到毛泽东同志发电称赞;井陉战斗中所率部队从战火中抢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几十年后成为中日友好的佳话;东团堡战斗苦战三天三夜,全歼日军一个士官教导大队和两名大佐;狼牙山战斗涌现出英雄群体“狼牙山五壮士”,成为中华民族抵抗日军侵略的一个精神象征。这些战斗沉重打击了日伪军,保卫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1944年9月后,杨成武同志历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冀中纵队司令员。在冀中人民配合下,创造性地运用地道战、地雷战、水上游击战等多种人民战争的战法,积极开创平原游击战争的新局面,为大反攻作战建立起战略基地。在1945年春夏季攻势作战中,连续指挥了5个战役,收复12座县城。在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率部进行大反攻,直指天津、保定、石家庄,收复16座县城。随后,率主力进至张家口,扫除察南地区残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杨成武同志历任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委员,1948年后任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后改称第20兵团)司令员。率部转战华北,指挥或参与指挥了大同集宁、正太、青沧、保北、大清河北、清风店、石家庄、察绥、张家口、太原等战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辽沈战役发起前,奉中央命令挺进绥远,发起察绥战役。1948年11月29日发起张家口围歼战,打响平津战役第一枪,在友军配合下歼敌5.4万余人,创造了华北战略区一次作战歼敌人数之最,毛泽东同志在贺电中称之为“伟大胜利”。 在革命战争年代,杨成武同志指挥或参与指挥了许多著名的战役战斗,多次创造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和部队指战员所热爱和崇敬的开国将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杨成武同志担任开国大典阅兵指挥部副总指挥兼指挥所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20兵团司令员兼天津警备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区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华北军区防空司令部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中共华北军区委员会书记、华北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司令员、中共防空军委员会书记,人民解放军第一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中共总参谋部委员会书记,国防部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常委。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杨成武同志参与指挥了“三八”线东线夏秋季防御作战,粉碎了美军的各种进攻,并积极开展有限目的的反击作战,完成了中央所赋予的任务,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杨成武同志先后8次担任国庆阅兵指挥部或指挥所总指挥;参与指挥炮击金门,大西南和大西北剿匪,西藏平叛,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击美军入侵我领空、领海和台湾国民党海空军及武装匪特袭扰等的作战;多次深入海边防、海岛进行战役勘察,加强了防御工程建设和作战准备;参与领导“郭兴福教学法”的推广和大比武运动;参与领导防空军、战略导弹部队、电子对抗部队和战略导弹基地的创建工作;关心民兵建设,为建立全民防御体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担任我国援越领导小组组长和老挝工作组组长,为支援越南、老挝、柬埔寨抗美爱国斗争,做了大量的工作。 和平建设时期,杨成武同志全身心地投入到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和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文化大革命”期间,杨成武同志受到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他和家人被关押、监禁长达6年半之久,但仍然坚信党、坚信共产主义,同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4年11月,他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76年,在党和国家命运攸关的危急时刻,协助叶剑英、聂荣臻等同志,参与粉碎“四人帮”的斗争,并保持了军队的稳定。 粉碎“四人帮”后,中央为杨成武同志彻底平反。他历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中共总参谋部委员会第二书记、福州军区司令员。 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一九八三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 北京时间2004年2月14日17时35分,杨成武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著有《忆长征》、《敌后抗战》、《杨成武将军自述》

  
共和国开国上将杨成武将军为邱天道研究员创办的医院题词

从农民之子到赫赫名将——杨成武将军生平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原代总参谋长杨成武将军,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2月14日17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杨成武由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成长为赫赫名将,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和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杨成武1914年10月27日出生于福建省长汀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2月,参加古城、四都农民暴动,同年6月后参加闽西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红军长征中,杨成武所在的红4团多次作为先头团,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突破乌江,抢占娄山关,保卫遵义会议,屡战屡胜。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直接指挥下,参加了四渡赤水、智取三县、抢渡金沙江、跨越大凉山、飞夺泸定桥、开辟雪山草地通道、突破天险腊子口等战斗。杨成武和红4团为红一方面军胜利完成长征做出突出贡献。 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第1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杨成武任团长,率部开赴抗日前线。在平型关战斗腰站地区作战中歼灭增援日军300余人,有力地配合了主战场。随后,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连续收复7座县城,建立了以涞源、蔚县为中心的敌后根据地,为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此后,历任八路军独立第1师师长、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1937年11月下旬至1944年夏,杨成武率部战斗在长城内外、太行山麓,粉碎了日伪军对晋察冀边区的历次围攻、“扫荡”、“清剿”、“蚕食”,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其中,雁宿崖、黄土岭战斗歼灭日军1500余人,击毙“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受到毛泽东发电称赞。 1944年9月后,杨成武历任冀中军区司令员、冀中纵队司令员。在1945年春夏季攻势作战中,连续指挥了5个战役,收复12座县城。在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率部进行大反攻,直指天津、保定、石家庄,收复16座县城。随后,率主力进至张家口,扫除察南地区残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杨成武历任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委员,1948年后任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后改称第20兵团)司令员。率部转战华北,指挥或参与指挥了大同集宁、正太、青沧、保北、大清河北、清风店、石家庄、察绥、张家口、太原等战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辽沈战役发起前,奉中央命令挺进绥远,发起察绥战役。1948年11月29日发起张家口围歼战,打响平津战役第一枪,在友军配合下歼敌5.4万余人,创造了华北战略区一次作战歼敌人数之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杨成武担任开国大典阅兵指挥部副总指挥兼指挥所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20兵团司令员兼天津警备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区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华北军区防空司令部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华北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司令员,人民解放军第一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部办公厅主任,中央军委常委等。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杨成武参与指挥了“三八”线东线夏秋季防御作战,粉碎了美军的各种进攻,并积极开展有限目的的反击作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杨成武先后8次担任国庆阅兵指挥部或指挥所总指挥;参与指挥炮击金门,大西南和大西北剿匪,西藏平叛,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击美军入侵中国领空、领海和台湾国民党海空军及武装匪特袭扰等的作战;担任中国援越领导小组组长和老挝工作组组长,为支援越南、老挝、柬埔寨抗美爱国斗争,做了大量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杨成武受到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他和家人被关押、监禁长达6年半之久。1974年11月,他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76年,杨成武协助叶剑英、聂荣臻等,参与粉碎“四人帮”的斗争,并保持了军队稳定。粉碎“四人帮”后,杨成武获彻底平反。他历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中共总参谋部委员会第二书记、福州军区司令员。 1983年6月,杨成武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兼任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他与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广交朋友,合作共事,参政议政,为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推动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撰写和整理出版《杨成武回忆录》、《杨成武军事文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杨成武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章。(来源:新华网)
杨成武率部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

潜伏在伏击地域的八路军指战员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人击毙的日本军官中军阶最高的当是阿部规秀中将。这件事一直为中国军人所乐道。当年的八路军自不必说,就是蒋介石也多次提到此事。后来围绕这件事也有了许多不同的说法。有人说,那是瞎猫碰上了死老鼠;也有人说,阿部是被参加这次战斗的另一支部队打死的……原本很简单的事也让传言弄得复杂了。不管怎样说,这件事
本身所具有的戏剧性色彩,足以让后人品味了。 要想说清楚阿部之死,就必先说一说那一仗是怎么打起来的——
1939年10月下旬,太行山区的天气已经很冷了。时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的杨成武,正赶往阜平县青山村去参加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组织工作会议,同时还要参加晋察冀军区成立两周年的纪念大会。应该说这样的会开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
10月31日晚上,杨成武接到了分区司令部送来的敌情报告: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命令:村大佐率一个大队的日军和伪军一千多人进驻了涞源县城,他们打算在11月3日分三路对一分区腹地进行“扫荡”。
接到这份情报,杨成武一惊一喜。惊的是敌人的“扫荡”来得太突然;喜的是可有了打仗的机会了。这位年轻的、一向被人称为“好战分子”的八路军指挥员,自从参加完平型关大战后,到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以来就一直想打仗,可总是没机会打一场像样的大战,好杀一杀敌人的威风。眼下机会来了。他立刻跑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那里。“聂司令员,有情况……”
一向很谨慎的聂荣臻一面听,一面看地图,听他讲完,问:“情报准确吗?”
“没有问题!我们的情报一般都是经过多方面证实的。那个叫‘催命鬼’的崔明贵送出来的情报。”
聂荣臻知道这个情报人员。他问:“你的意思是想打一仗?”
杨成武点点头,说:“我看是个好机会。”
“有多大的把握?”
“应该比较有把握。”
“要是打,你准备打哪一路?”
杨成武一边说,一边在桌子上摆开了阵势,“我看打东路从涞源县城到银坊一路全是深山大谷。出涞源城过白石口,再往南到雁宿崖、银坊,中间只有一条山路可走,两面都是大山,不难找到伏击地域。”
“那可能是敌人的主力呀!”
“我们的主力也在这里。他虽然是主力,可也是孤军一支,另外两路也没有办法支援他们。”
聂荣臻点点头,说:“那好,你去把贺龙、关向应、彭真等同志请来,也听听他们的意见。”
杨成武一阵小跑到了彭真的住处。正巧贺龙、关向应也在。他们很快被请到了聂荣臻的住地。杨成武把自己的想法又讲述了一遍。
彭真说:“既然有把握,就可以打。”贺龙风趣地说:“送到嘴边的肥肉哪有不吃的道理?”关向应也同意打他一仗。
聂荣臻说:“大家都认为应该打这一仗,杨成武你就不要参加会了,马上回去部署这次战斗。”
第二天一大早,杨成武骑上战马,带着警卫员就往回赶。他们没有直接返回一分区司令部,而是绕了一个大弯子,特意走银坊、雁宿崖、三口、白石口、插箭岭、黄土岭一线,他对这里的地形本来就比较熟悉,但要在这一带打仗,还必须仔细察看地形。走着看着,杨成武不禁兴奋起来——“天时”、“地利”、“人和”,哪样都不少。人和自不必说,部队上上下下一条心地想打一仗解解恨;讲天时,这季节秋高气爽,地里的庄稼刚刚收下,还有“黄纱帐”;地利,眼前不是最有利的地形环境吗——
从白石口至雁宿崖这一条路,要通过一段两侧由陡峭山崖夹着的、宽约四十来米的干河滩。如果将部队埋伏在两侧山崖上,并以一部兵力诱敌至此,再用火力封锁住白石口,断敌退路,敌人就插翅难逃,只能葬身于卵石遍地的乱河滩之中。地形太适合打伏击战了。
在银坊三团的驻地,团长纪亭榭、政委袁升平、副团长邱尉已在磨刀霍霍了。杨成武对他们说:“你们准备打硬仗吧!”
纪团长说:“我们就等着你这句话呢!”
吃饭时,碗筷都成了地形地物,饭桌摆成了他们的研究作战方案的沙盘,指挥员们边吃边比划着。刚扔下饭碗,咽下最后一口饭,胸有成竹的杨成武就命令电话兵接通了其他各团电话,下达了向战斗地域运动的命令。
回到管头一分区司令部,杨成武又召集作战会议,对作战方案再次进行了研究。“首先是要把敌人引到我们的伏击地点,还不能让他们三路敌人合在一起。你们说说怎么打?”团长、政委们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杨成武宣布:以一部分兵力和地方游击队去牵制、截击由插箭岭、灰堡方向前进之敌,不使这两路敌人接近伏击战场;曾雍雅的第三支队和梁正中的县支队由白石口向雁宿崖佯动,充当“狼诱子”把敌人引入雁宿崖伏击区;唐子安、黄文明率第二团,纪亭榭、袁升平率第三团,分别埋伏于雁宿崖东西两侧山崖上,消灭敌军主力;陈正湘、王道邦率第一团插至白石口南,随时准备堵击敌人的退路。一切布置停当,杨成武要通了聂荣臻的电话:
“聂司令,我们都安排好了。三个主力团对付他的一路,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指示吗?”
“你们一定要抓住战机,争取把这一路敌人都消灭!我不离开电话,你随时向我报告。”
2日夜,所有部队悄悄进入预定的位置。杨成武知道指战员们要受苦了……深秋的太行山区是非常寒冷的,部队要潜伏在冰冷的岩石上过夜。
3日天不亮,杨成武就上了山。透过淡淡的薄雾,他对身边的人说:“今天是个好天气!”7点多钟,“狼诱子”先同敌军接上了火。东路的六百余敌人进至白石口后,第三支队一部节节抗击,边退边打诱敌深入。敌人以为他们零星小股部队可以一口吃掉,紧追不舍,很快就到了雁宿崖。不久,我阻击部队也与另外两路敌军先后接上了火。
被引至雁宿崖的敌军为相互策应,保障其侧翼安全,兵分两股,一股二百余人,想取道辛庄、北道神往前进,企图进入我军设伏地域西侧后。第三团一部当即进行猛袭,击退了敌军5次进攻,毙伤其大部。接着第二团亦投入战斗,将余部压迫至雁宿崖西北边的高地。与此同时,另一股三百余人被引入雁宿崖狭谷,当其前卫到达张家坟时,第一团一部迅速迂回至狭谷北边三岔口断其退路,第三团一部封锁了狭谷南出口。第一团、第三团主力从狭谷东侧,第二团及第三团一部从狭谷西侧勇猛夹击。经过数小时激战,敌军被歼过半。
此时,被包围在雁宿崖西北高地上的敌军残部也被压缩进了狭谷,一并被围在雁宿崖村内及附近一个马蹄形小高地上,这里只有从开口的一面缓坡能上去。小高地成了这次战斗的惨烈之处。各团的部队都运动到了小高地的周围,但敌军凭着占据的有利地形和依仗着火力的优势,拼命地负隅顽抗。三团在电话里向杨成武报告,担任主攻的一营冲上高地后,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最后又被日军压了下来。“司令员,天快黑了……”
如果让日军坚持到天黑,他们的援兵很可能会赶到。杨成武皱了皱眉,命令说:“不行,天黑前必须解决战斗!”太阳还有一杆子高时,杨成武向部队发出命令——“总攻开始!”
打起仗来,有时候往往就是凭着一股气命令一下,冲锋号声震天,喊杀声四起,队伍如潮水一般冲上了高地……17时30分战斗结束。这一仗打得干脆利索,消灭敌军一路,歼敌六百余人,活捉了日军13人;另外两路日军被我截击部队阻击了一天后,向插箭岭据点和涞源城撤退。
据杨成武的经验,日本人是不会甘心失败的,很可能要想法报复,失败越惨,报复心理就越是厉害——
当天晚上,杨成武捻灭油灯刚刚进入梦乡,就被警卫员叫醒:“司令员,白求恩大夫来了!”
杨成武早就听说过白求恩,没想到他今天就来了。他迎出门去,只见白求恩从马上跳了下来,叽哩哇啦地说了几句外国话,翻译告诉杨成武,他说:“听说你们打了大胜仗,聂司令派我来……”
杨成武说:“欢迎,欢迎,快进屋。”
白求恩大夫进屋刚刚坐定,就开口用中文说:
“杨,我向你要东西来了。”
“要什么,说吧。”
“500副夹板,1000条绷带,还有担架、拐杖……”他说了一大串。
“什么时候要?”
“明天中午12点!”他做了个手势,像是在给杨成武下命令。
这么多东西如何做得出来呀?不过,杨成武还是像士兵接受命令一样应承了:“就12点吧,交给你东西!”

杨成武与白求恩大夫合影
白求恩大夫笑了,立即站起身和杨成武握手告别:“你我都忙。我走啦!”走到院门口,他又叮嘱一句:“12点!”
……
第二天中午,白求恩亲自来取东西。杨成武还请他吃了午饭。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这一别竟成了永诀,白求恩在救治伤员的时候染上了病毒牺牲了……
不出杨成武所料,11月4日凌晨,又来了新情报: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第二大队、第四大队约1500人(伪军除外),正沿着前两天同伙被八路军歼灭了的老路快速前进,企图寻找我军主力决战。为报复而来的敌人肯定是来者不善。
是见好就收,还是再打一仗杨成武头脑里认真思考着……打与不打又摆在了他面前。再打就有两种可能,打胜了当然是锦上添花;要是打败了,可就是前功尽弃。有位资格很老的同志劝杨成武说,“行了,见好就收吧!”接着他又说了一句:“其实,劝你也没有用。‘好战分子’!”
果然,杨成武将这新情况报告给了聂荣臻司令员,“聂司令,我想我们还可以再打一仗。”电话那头没有立即表态。
他又说:“刚打了胜仗伤亡很小,士气又很高;主力部队正在银坊、司各庄一带休整,出击方便。银坊以东直到黄土岭,地形很利于设伏。只要敌人敢于由银坊东进,我们一定能伏击成功。”
聂荣臻说:“先别急,让我再考虑一下。”杨成武很清楚,聂司令员是很谨慎的。
过了不一会儿,聂荣臻电话就打了过来,“同意你们的意见,我和彭真、贺龙、关向应商量了,他们也同意再打一仗。贺龙怕你们兵力不足,决定让第一二○师特务团、第二十五团作为预备队,立刻赶到黄土岭地区归你指挥。此外,我们让第二十团、第二十六团、第三十四团牵制易县、满城、徐水和平汉线上的敌人。”
“太好了,那我们胜利就更有把握!”
“争取再打一个歼灭战!”
……
当夜,日军就到达雁宿崖。侦察员报告:日军把我们已经埋了的日本兵的尸体又都挖了出来,浇上汽油焚烧,河谷里弥漫一股焦煳的臭味。日军如此兴师动众,决不是为了要找回战死士兵的尸体的。
杨成武对作战参谋说:“让一团、三支队保持与敌人接触,把敌人引到预定的区域。”
11月5日清晨,日军进至张家坟一带。游击第三支队、县支队、第一团各一部先后与日军交上了火,他们打打走走,走走打打,一步一步诱敌深入。而我军派出一部分兵力,前出到涞源县城东浮图峪地区和城西的灰堡、石佛一带声东击西,袭扰迷惑日军。
5日晚,日军大队人马进至司各庄、银坊一带,既找不到八路军主力,老百姓也早已转移了,气急败坏的日军点燃了房子,把整个村子烧了个精光。杨成武看着远方熊熊腾起的火光,心中更有了底,敌人就是来复仇的。敌人复仇心切又找不到战机,必然急躁冲动,这正是消灭敌人的好机会。
随着几声炮响,教场村边的小院子里腾起一股烟尘,“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6日,杨成武指示要继续激怒、疲劳敌军,以寻找歼敌时机。日军在游击队的诱击下,于黄昏进抵黄土岭。被游击队牵着鼻子在山里转悠了一整天的敌军,早已疲惫不堪,正忙着搭起帐篷,挖灶埋锅生火做饭……
就在这时,杨成武下定决心,就在黄土岭以东上庄子至寨头之间狭谷地带围歼日军。他打电话给第一团团长陈正湘:“你们和第二十五团立即赶到寨头,堵住敌人东出的道路。”又派人通知第三团连夜进至黄土岭、上庄子南面的高地;命令分区炮兵营分别占领寨头东南、西南高地;第二团绕到敌人后面,形成对敌的包围。
如果说前一仗是把三路日军中的一路装进口袋里打的话,这一战的部署就是要把全部的敌人包饺子。不过这盆“饺子馅”可不是那么好吃。
当夜,狡猾的日军指挥官已发现了黄土岭西北有八路军在活动,判断八路军是以一部兵力将自己引到黄土岭,然后调集主力向该地集结进行包围……日军预感到有被围歼的危险。
7日清晨,天空飘下了细雨。敌指挥官显然已改变决心,放弃了寻找八路军主力决战的意图,部队冒雨向上庄子、寨头方向边侦察、边交替掩护前进,看样子是想避开八路军主力,经上庄子、寨头绕道返回涞源城。日军虽然十分谨慎,行进的速度也非常缓慢,然而,却始终未能发现两侧高地上潜伏着的数千名八路军。
15时,当日军全部进入我军设伏地域时,我军阵地上突然枪炮声大作,第一团和第二十五团一部给撤退之敌一阵迎头痛击;第二团、第三团分别从西、北、南三面包抄过来,投入了猛烈攻击之中;这时,一二○师特务团又从第三团左侧加入战斗。日军遭到突然打击猝不及防,急忙抢占上庄子东北高地,并向寨头的我军阵地猛攻,双方展开激烈的山地争夺战。
16时许,一团团长陈正湘举起望远镜,看到黄土岭与上庄子之间那个叫教场的小村子中一座独立院落内,有多名日军指挥官在活动,还不时地有人举着望远镜往山上看。这引起了陈正湘的注意——这会不会是敌军的指挥所
他拎着望远镜找到了分区炮兵连,“杨连长,你看——”说着,他把望远镜递给炮兵连长杨九枰。杨九枰一看就明白了,回答说:“团长,我们就朝那边打!”
战争中的很多奇迹就是在一瞬间发生的。随着几声炮响,教场村边的小院子里腾起一股股烟尘。望远镜里再也看不见人影。
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日军被歼过半,余部被压至上庄子附近的狭谷底部。这天夜里,日军残部连续突围十余次,均被我军击退。
在黄土岭激战同时,驻涞源、灵丘、易县、满城、唐县、完县的日军第一一○师团、第二十六师团及独立混成第二旅团的余部,分几路来增援,迅速向黄土岭方向逼近。
就在前方两军酣战时,被围日军不断地发出有关战况和求援电报。8日晨,日军飞机投下了7副降落伞,除弹药、粮食外,还投下一名军官来指挥被围的日军突围。很快被围日军组成临时指挥所,在5架飞机掩护下,指挥着日军向上庄子西北方向突围。我第一团和第二十五团一部把拼命突围的日军拦腰截断,并将二百余名未冲出来的日军又堵截在上庄子村里。大约有四百多名日军突出包围冲到了上庄西北高地,然后,向司各庄方向仓皇逃窜,我第二团从右翼、第三团从左翼对其进行夹击,又给了突围的日军以重大打击。
此时,增援的日军进展迅速。为避免陷入被动局面,晋察冀军区命令,参战部队立即撤出战斗。这次战斗共毙伤日军九百余人,缴获战利品无数……
在部队进行战斗总结时,我有关部门就从日本广播电台的广播中得知,阿部规秀旅团长已经“阵亡”在黄土岭,并立即将这一消息转告给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打电话给杨成武:“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延安拍来贺电,说你们击毙了阿部规秀中将,并向我们祝贺。”

当年,日本报纸登载的关于阿部规秀战死的报道
杨成武真是又惊又喜,他根本没有想到日军的中将旅团长会亲自到黄土岭并被打死。他马上抓起电话:“老陈,告诉你,咱们打死了一个日本兵的大官!”
陈正湘问:“大官,有多大少佐,中佐?”
“比他们大!”
“大佐?”
“再大点儿!”
“少将?”
“是中将!伙计,一位日军中将!”
“我的妈呀!”陈正湘叫了起来。
“你们赶快再派人仔细打扫战场和清理缴获的战利品,找一找阿部中将的东西!”
参战各团很快知道了这个喜讯,他们立刻打扫战场,寻找阿部规秀中将的遗物。当天,就找到了穿在一名战士身上的镶着两颗金星领章的阿部规秀的黄呢子大衣。很快,一把嵌有银菊花的指挥刀也被找到了。后来,军分区把这些战利品送到了军区,军区又派人送到延安。
日本陆军省发布阿部规秀阵亡公告后,《朝日新闻》撰文称:“中将级指挥官在作战第一线阵亡,在日军军史上是少有先例的”,“护国之花凋谢了”。
几天之后,杨成武又收到八路军总部转来的蒋介石发给朱德的电报:
朱总司令:
据敌皓日(19日)播音,敌村部队本月江日向冀西涞源进犯……支日阿部中将率部驰援,复陷我重围,阿部中将当场毙命等语。足见我官兵杀敌英勇,殊堪奖慰。饬将上项战斗经过及出力官兵详查具报,以凭奖赏,为要。
中正
不久,彭真让杨成武给抗日刊物《新长城》写了一篇文章,于是就有了名声不小的《“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瞧一瞧八路军是不是游而不击》那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