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Get the Flash Player to see this rotator.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浏览
 
一代大医董建华院士对中医学的伟大贡献

www.tyx.com.hk   2008-7-19    香港天医星医药集团名医工作室

原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

      董建华(1918.12.17-2001.01.26)中医内科学专家。上海市青浦县人。1935年至1942年随上海名医严二陵学医。1955-1956年江苏省中医师资进修学校进修。东直门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在数十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脾胃病的辩证论治提出了“通降论”、“气血论”、“虚实论”的学术观点,补充和完善了中医学脾胃病论治理论,对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其它系统疾病的辩证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温热病的治疗上,提出“辩治方法”等学术观点,对温热病的深入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10余部。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

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

为邱天道研究员创研的膏药题词

 

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与一代国医关幼波教授在交流

 

   

 

中医药界送别董建华院士

----德艺双馨世人称颂 呕心沥血振兴中医 本报讯 (记者周颖)凛冽的寒风、纷飞的大雪挡不住人们悼念当代杏林巨擘的脚步。2月5日一大早,中医药界500多人赶到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告别厅,为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送行。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副部长殷大奎、朱庆生、佘靖,中纪委驻卫生部纪检组组长张凤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振吉、房书亭、顾问于生龙,老专家程莘农、唐由之、路志正以及董建华生前友好、亲属和学生参加了悼念活动。 庄严肃穆的告别厅挽联高悬,四周摆满了花圈,胸戴白花、臂裹黑纱的人们随着低沉的哀乐缓缓前行,向静卧在鲜花翠柏中的董建华遗体三鞠躬,表达自己的无限悲痛之情。“医界精英南极星坠大德不灭,杏林泰斗驾鹤西游遗范长存”,焦树德教授的一幅挽联,道出了人们的心声。 董建华院士1918年生于上海青蒲县,出身中医世家。他自幼承继家宗,苦读经书,立志从医。16岁师从上海名医严二陵先生,其间受秦伯未、程门雪、陈存仁、徐丽川等名家指教,医技水平显著提高。1941年学成结业,挂牌行医。1955年赴南京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深造,一年后留校担任伤寒教研组负责人。他组织巡回教学,编写中医教材,成为新中国中医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57年调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温病教研组组长,温病、内科教研室主任,东直门医院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顾问,全国内科学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及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董建华精通中医内、妇、儿科,尤其擅长诊治温热病、脾胃病。他创立了三期廿一候辨治温热病、通降论治脾胃病等新理论,发明了国家级新药胃苏颗粒,在温病和脾胃病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挖掘中医学“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理论和方法,推进了中医心理学研究,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他在六十多年的从医、从教生涯中,学术成果丰硕,桃李满天下。他曾获得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多项科技成果奖;撰写、编著、编审学术论文1000余万字,其中《内科心法》、《温热病论治》、《实用中医心理学》、《中国现代名医医案精华》最具代表性。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许多已成为国家的栋梁,其中有工程院院士,有学科带头人,有医院领导。 董建华在多年的参政议政中,积极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献计献策。如建议政府设立专门的中医管理机构,多次提议中医立法,提议中医事业经费要单独列入预算和中医中药一体组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六十多年来,他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济世为怀的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崇敬和爱戴。 在董建华病重期间,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及其他领导曾前往探望。 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教育部、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全国部分省(市)卫生厅、中医局、学会等单位送了花圈。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海外中医药同学会、日本、德国等有关团体和个人发了唁电。 参加悼念活动的还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田景福、张洪魁、诸国本,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等。

深切怀念恩师董建华教授

      光阴荏苒,转眼我们的恩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教授已经逝世一周年了,为了感谢恩师多年来对我们的培养,特撰文表达我们的怀念之情。 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承继家宗,苦读经书。16岁拜上海名医严二陵先生为师,并先后受秦伯未、程门雪、陈友仁、徐丽川诸位名家指教,尽得真传。 早年悬壶上海青浦,疗效卓著,名闻遐迩。建国后赴南京中医进修学校深造,1957年奉调北京,先后任北京中医学院温病教研组组长、内科教研室主任、附属东直门医院内科主任、东直门医院副院长。曾经担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及内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学报》主编,卫生部学术委员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八届全国人大常委及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等职,是卫生部首批核准的中医教授和硕士、博士生导师,中医界最早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先生从医六十余个春秋,专长于中医内科,对妇科、儿科、肿瘤科、精神神经科疾病的治疗亦有很深的研究,尤其擅治脾胃病、温热病。对中医脾胃病和温病学有较大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和风格。如脾胃病方面力创“通降论”,提出胃病中的三要素:以降为顺,因滞而病,以通祛疾;胃病治则上的二点论:既“脾胃分治”,又“脾胃合治”;胃病治法上的一轴线:治胃病必调气出血,以此贯穿其它治法。温病方面,其学术特点主要是:一、综合群治温病,提出三期分证群治规律新学说;二、治湿病初期注重驱邪,强调透、清、下三法;三、养阴生津、固护胃气思想贯穿温病始终;四、治温热邪气,宣畅为先,轻以致胜。这些独到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对当代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先生十分注重科学研究。通过长期观察,发现胃病中虚痞的临床表现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相似,遂引起高度重视,确立了“虚痞(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药治疗观察”的研究课题,获得国家教委博士点、国家科委“七五”、“八五”攻关课题资助,相关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市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他还把自己积累数十年的经验全部奉献出来,通过整理输入电脑,建立了“重建华教授诊治胃痛专家咨询系统”规范,提出胃痛辨证论治九步法、三期五十三候,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针对病毒性感染难以治疗的情况,为发掘中医药的独特疗效,选择外感热病中较常见的“风温肺热病”为突破口,确立了“风温肺热病辨治方案及证候疗效评份法”的课题进行临床研究,获1986年卫生部乙级重大科技成果奖。主持的其他课题还有“急性热病辨证规范临床与实验研究”、“凉营透热法治疗温病营卫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等,均获得奖项。 先生一生诊务繁忙,仍然数十年笔耕不辍,撰写、编著医学论著百余篇,洋洋千万言,其代表作有《内科心法》、《温热病论治》、《虚痞(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药治疗观察》、《治疗胃病必须调和气血》、《治疗胃病应以通降为法》、《浅论热性病临床治疗规律》等等。这些医学论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宝库。 作为国内外著名的中医专家,先生在精研业务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的同时,还担任诸多党政和社会管理方面的职务。在多年的参政议政中,积极组织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为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献计献策,多次向政府提交议案,建议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事业经费单独列入财政预算,增加中医专项补助款等。先生多次应邀赴日本、法国、泰国、印度、瑞士、喀麦隆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并为国际友人会诊。为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学在海外的传播,竭尽心血,付出毕生的精力。 先生以其博大热诚的胸怀、甘为人梯的精神,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仅其亲自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就有30余人,至于本科生,进修生、留学生则不计其数,可谓桃李满天下。先生的一生,以其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服务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被喻为苍生大医;以其高尚的人品和卓越的贡献受到中医界同仁的推崇,被推为中医泰斗;以其渊博的学识和诲人不倦的精神,受到学生们的爱戴,被尊为一代宗师。我等有幸拜读于先生门下,在其身边学习和工作多年,深感师恩如山,无以为报,惟有将先生宝贵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发扬光大,造福人类,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院士逝世
 
《光明日报》
 
 
      本报讯 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1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董建华院士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他精通中医内、妇、儿科,尤其擅长治疗温热病、脾胃病。董建华院士病重期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领导同志前往看望。


添加:2008-7-19   录入:湖翁老   人气:5501
<< 后退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走进集团 | 关于我们 | 合作加盟 | 法律声明 | 发明专利 | 健康网 | 求佛祈愿 | 佛慧慈缘 | 高僧祈福 | 十方赞许 | 名人墨宝 | 名家题词 | 好人缘起

泥灸过敏小贴士 | 泥灸得气现象概述 | 上善泥灸 | 同愿同行 | 后台管理 | 中国弘泥

中国泥灸 | 港澳台记 | 泥好健康 | 灸是未来 | 北欧聚焦 | 缘起泥灸 | 荣誉之窗 | 首善之窗 | 美国之行 | 大洋彼岸

伦敦论坛 | 九华山庄 | 天道传奇 | 英国聚焦 | 雁过留声 | 广种福田 | 藏秘香泥 | 皇家玉灸 | 至尊红颜 | 大唐皇泥

                     

Copyright @ 天医星总部 香港天医星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办事处:京ICP备08004123号 深圳办事处:粤ICP备080217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