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Get the Flash Player to see this rotator.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浏览
 
冬病夏治吸引了许多外国学者

www.tyx.com.hk   2008-7-10    集团冬病夏治研究中心

   

湖翁老

 

天医星牌“北京膏药”最适合冬病夏治,按说明在伏天贴即可达到“夏治”,请登陆天医星商城选购。

   随着闷热难耐“三伏天”的到来,全国大多数中医医院以及一些综合医院的中医科都开设了“冬病夏治”的门诊。据了解,以往在每年的冬病夏治门诊中,以老年人和儿童居多。而如今,不少年轻白领因为长期在空调环境中工作,机体免疫力下降,因经常感冒、咳嗽、过敏,也纷纷来到冬病夏治门诊治疗,以至于很多医院的冬病夏治门诊人满为患。

 

 

一、什么是冬病夏治

 

       所谓“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治疗中的一种特色疗法,是中医行之有效的独门功。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结合经络针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扶持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直接或间接地治病、养病的目的。在这里,“冬病”是指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主要包括儿童以及成人的过敏性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冻疮、胃痛、颈椎病、慢性腹泻、部分虚寒妇科病引起的关节痛、肾虚引起的腰痛,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的疾病。中医认为,此类疾病大多具有阳气虚损,恶寒怕冷,遇寒发病等特点,往往于冬季发病或病情加重,有甚者到了夏季也不能脱去棉衣。“夏治”则指这些病情到夏季一般会有所缓解,所以在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夏季三伏天,对“冬病”进行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即可通过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二、冬病为何能夏治

 

      这里首先要谈谈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医整体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医理论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羸弱,消息皆通于天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体,而人体也会随着自然界的运动发生相应的生理病理变化。比如,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相接,季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中医将自然界存在的许多致病因子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疾病,多发生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也就是说,自然界在一年中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也相应地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患者大多阳气虚弱,特别是脾脏的阳气不足,运化水谷的能力减弱,造成痰湿停滞于体内,水饮内伏。冬天天气寒冷,人体阳气相对不足,故入冬就容易发病。同样,冬季是蛰伏的季节,中医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一时期患者的体质、精神状况都处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疗见效缓慢,不是最佳的治疗时期。而夏季天气炎热,人体阳气相应旺盛,经络通达,气血充沛,脾脏的功能在长夏最旺,痰湿水饮易消,所以疾病就容易缓解或消除。特别是三伏天,它在一年中是天气最为炎热、人体阳气相应最为旺盛、脾脏主令的时候,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限度的逐风祛寒,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祛除体内沉疴,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并为秋冬储备阳气,令人体阳气充足,至冬季到来时则不易被严寒所伤,所以是治疗冬病的最佳时机。此时用药物外敷、内服、薰洗、灸疗、中频离子药物导入治疗、食疗等适当的方法培补阳气,使自然界的阳气、人体自身的阳气和药物的性能共同发挥作用,以纠正人体阳气的虚弱状态,消除体内留伏的痰湿水饮,达到预防“冬病”发作或彻底铲除病根从而治愈疾患的目的。

三、冬病夏治有哪些方法

 

      在治疗方法上,针灸、擦浴、拔火罐、按摩、理疗、食疗、穴位贴敷、中药内服等都能起到鼓舞阳气、驱逐宿邪、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还可针对个体不同体质,通过益肺、健脾、补肾的药物扶助人体的阳气,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而穴位贴敷外治法不增加肠胃负担,临床上婴幼儿、老年人、消化功能差的患者容易接受,所以最常用,疗效也较明确。

      1、穴位贴敷疗法。穴位贴敷疗法是在中医“子午流注,适时开穴”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冬病夏治的外治方法。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即在农历“头伏”、“中伏”、“末伏”的时令期间,采用经络穴位贴敷中药的方法,通过中药对人体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功能,调和气血,激发阳气,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调动人体的内在抗病能力,调整机体和外界环境的平衡,从而达到冬病夏治、内病外治的目的。

     (1)穴位贴敷疗法的机理:“三伏”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此时人体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毛孔张开,在穴位上贴敷药物易于渗透,此时进行穴位贴敷,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可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维持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腧穴是人体气血汇聚之所,是脏腑经络之气达于体表的部位,也是药物敷贴的治疗部位,它能够通过经络调整全身的阴阳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上用附子、细辛、白介子等温热辛散之药,适时贴敷于与疾病相应的穴位上,激发阳气以祛除体内陈寒,鼓舞正气以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平衡阴阳。贴敷药物还可使机体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疾病在好发季节也不易被外邪所伤。近年来各医院的临床治疗表明,穴位敷贴疗法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指机体对入侵抗原物质的快速排斥和清除没有特异的选择性,是与生俱来的、先天获得的免疫),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指气管、支气管对各种非特性物质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的增强和粘液腺体分泌的亢进。90%以上的支气管哮喘和99%以上症状性哮喘病人的气道反应性均高于正常),减少过敏,还有一定的消炎和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2)穴位贴敷的具体时间:一般为头伏至末伏,每1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连贴3天,每天贴一次,成人保持6-8小时,儿童2-4小时。病程短、病情轻的患者,应连续贴敷3~5年。病情重、病程长者可终身贴敷。今年的时间为,头伏:从7月19日开始,连贴三天。中伏:从7月29日开始,连贴三天。末伏:从8月8日开始,连贴三天。

     (3)穴位贴敷疗法的适应病症: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鼻炎、慢性咽炎、哮喘、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腰腿痛、颈肩综合征、腰椎病、虚寒性胃溃疡、痛经、冻疮等。

      (4)专家推荐的贴敷验方:

      ①老慢支或哮喘患者:可用白芥子、苏子、元胡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研成细末。每次用1/3的药粉,加生姜汁调成膏状,分别摊在6块直径5厘米的塑料布上,贴在背部的肺俞、心俞、膈俞(即第三、五、七胸椎棘突下旁外开1.5寸),用胶布固定,约3~6小时去掉。每隔10天贴一次,即头伏、二伏、三伏,共贴3次。

      ②“老寒腿”患者:用川乌50克,吴茱萸30克,艾叶、透骨草各9克,细辛6克,研为细末。把药末用纸包后,外用纱布重包,用线缝好,垫在脚心上。从初伏开始使用,二伏换一料药,三伏再换一料。

      ③风湿性关节患者:肉桂、干姜各50克,白胡椒、细辛各50克,公丁香20克,乳香30克,黑老虎50克,共研为细末。再将200克蜜熬成膏,将药末纳入蜜膏内拌匀,摊在白布上,在初伏第10日开始贴患处,每天贴6~8个小时,到三伏末日为止。

      ④肩周炎患者:可取桂枝10克,透骨草20克,清风藤、豆豉姜各30克,伸筋草、片姜黄、川芎、威灵仙各15克,羌活12克煮成药汁,再用麦麸皮300~400克放锅中炒黄,趁热加入药汁和一匙陈醋,拌后盛入纱袋内热敷肩关节痛处,每袋可用一周。从初伏起,每日1次,每次6~8小时,一直敷到三伏末。

      ⑤易发冻疮者:可用桂枝25克,红花、紫苏叶、附子、荆芥各10克,生姜30克,加水适量浓煎,取药液熏洗冻疮好发部位,每天1剂,连用10天为1疗程。腹痛腹泻者:可常用保健肚兜,或用肉桂、吴茱萸、高良姜、荜茇、丁香等研末敷于神阙的敷脐法。

      (5)穴位贴敷疗法的注意事项:敷药当天,患者应洗澡,着棉质衣衫,避免过多出汗;外敷期间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尤其是儿童贴敷时,家长一定要多观察多询问;贴敷部位若出现水泡,不必惊慌,保持周围皮肤干燥,不要挤压水泡使之溃破,水泡可自行吸收,若溃烂感染要及时到医院处理;贴敷患者要避免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更不要让电扇或空调直吹身体;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忌食生冷、油腻及过咸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食品;热性体质或阴虚火旺者,不宜采用贴敷治疗。因为冬病夏治治疗的是冬季易发或复发的疾病,在夏季症状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症状,治疗后的效果也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所以不能因为贴了一次或一个疗程而没感到所期望的疗效,就放弃继续治疗,一定要抓住有利时机坚持连续治疗,树立中医治未病的观念。

      2、中药内服法。即“三伏补”,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如冬季咳喘气急等病症常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六君子汤以温阳健脾,化饮消痰;遇冷喷嚏、反复感冒等病症常用扶正散、玉屏风散以补肺益气,扶正固表;遇凉腹痛便稀等病症常用理中汤或附子理中丸以温运脾阳,祛湿散寒;肾阳不足者可用金匮肾气丸等。    

      3、针灸疗法。即“三伏针”或“三伏灸”,辨证选取大椎、肺俞、膏肓等穴位进行灸疗或针法,防治关节疼痛、背痛肩痛四肢痛等。

      4、其他疗法。有药液浸泡防治冻疮,穴位注射防治咳喘,按摩推拿等多种方法。

四、冬病夏治有哪些禁忌

 

      许多人都认为人人都可“冬病夏治”,其实不然。专家明确指出:“冬病夏治”并非包治百病,有其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以下人群都不适宜敷贴治疗:(1)孕妇及两岁以下的婴儿;(2)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等器质性疾病患者;(3)对贴敷药物成分过敏的人;(4)短时间敷贴即会大量起泡的人;(5)皮肤长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6)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等)的病人。

五、春夏养阳要注意什么

 

      秋冬养阴,冬令进补,早已成为百姓大众的养生之道,而春夏养阳,冬病夏治作为中医学特有的防病治病手段,近年来才慢慢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真正了解。当然,广义上的春夏养阳、冬病夏治还包括起居、饮食的调摄,通过各种养生方法对人体阳气加以保护。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因睡眠少、出汗多、胃口不好使精神不振、体重降低,此时若不注重养生,过分贪图凉爽,很容易滋生疾病,即使当时未发,到了秋冬季也可能百病丛生。因此,在夏令之时,除应注意药物贴敷、饮食起居外,还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体质,进食一些补益之品,进行食补。

     (1)食补四则:

      ①鲜鲫鱼一尾(约250克)去鳃、鳞、内脏,20克生姜切片,与砂仁、胡椒粉同纳入鱼腹中,加水适量,用中火煨熟,用盐少许调味。当菜佐餐。适于脾虚型、胃寒型胃痛。

      ②冬虫夏草10克,水鸭一只,煲汤饮用。具补益肺肾、平喘之效,适用于肺肾两虚的咳喘病人。

      ③猪肺一个,反复灌洗干净,加百合15克、银耳15克(先用水浸泡),置于锅中加水蒸熟,取其汁服用。一个猪肺可蒸2~3次,蒸时不放盐等调味。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阴虚型的老人可以食用。

      ④姜丝炒鸡蛋,花生油烧开,先加姜丝,再打入鸡蛋1~2个,炒至鲜嫩即可食用。每早一次,适于慢性咳喘、慢性腹泻患者。

     (2)药补三则:

      ①百合10克、莲子芯10克、香薷10克、佩兰10克、熟地10克、当归12克、淮山药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有祛暑健脾养阴润燥的作用,肺肾阴虚的老人可以选用。

      ②太子参10克、茯苓15克、花粉15克、白扁豆10克、陈皮5克、麦冬10克、北沙参10克、金银花10克、甘草5克,水煎服。可益气健脾,滋阴润燥,增强体质,防止中暑。

      ③蛤蚧一对,巴戟天15克、沉香5克(后下)、陈皮5克、益智仁10克、五爪龙30克、甘草5克,水煎服。可补肾纳气,健脾止咳,用于脾肾亏虚、肾不纳气之咳喘。

  点击进入本站专家专题讲座!


添加:2008-7-10   录入:湖翁老   人气:1133
<< 后退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走进集团 | 关于我们 | 合作加盟 | 法律声明 | 发明专利 | 健康网 | 求佛祈愿 | 佛慧慈缘 | 高僧祈福 | 十方赞许 | 名人墨宝 | 名家题词 | 好人缘起

泥灸过敏小贴士 | 泥灸得气现象概述 | 上善泥灸 | 同愿同行 | 后台管理 | 中国弘泥

中国泥灸 | 港澳台记 | 泥好健康 | 灸是未来 | 北欧聚焦 | 缘起泥灸 | 荣誉之窗 | 首善之窗 | 美国之行 | 大洋彼岸

伦敦论坛 | 九华山庄 | 天道传奇 | 英国聚焦 | 雁过留声 | 广种福田 | 藏秘香泥 | 皇家玉灸 | 至尊红颜 | 大唐皇泥

                     

Copyright @ 天医星总部 香港天医星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办事处:京ICP备08004123号 深圳办事处:粤ICP备080217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