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738年首先为亚历山大蒙罗所描述,1886年克雷奇伦及1888年孔内对本病作了内容更为丰富的报告。 什么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呢?它是指股骨头内骨的有生命成份(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脂肪细胞)发生死亡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临床症状称作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它与髋关节创伤,激素药物应用,大量饮酒及多种疾病有关。 股骨头缺血坏死有什么临床症状呢? 该病为80%发生于男性,其发病高峰在40—50岁。主要症状为髋部疼痛,常位于腹股沟区并可向下放散至大腿、臀部、膝部,有的出现腰背痛,早期可有轻度跛行,站立或行走明显,休息后减轻,晚期出现夜间痛及间歇性跛行。开始常为单侧约60%的病人在2年内对侧髋关节受累。双髋受累后出现跛行,下蹲困难,严重者扶双拐行走。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分为五期(按Ficat法) O期:即单侧有明确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变的对侧髋关节定为坏死O期。 第一期:为放射学前期;其特征是无放射学异常迹象,至多显示微小的骨质疏松。患者有关节僵硬、疼痛,伴有关节活动轻微障碍。 第二期:股骨头有骨质疏松和囊性变,股骨头上方承重部位有骨硬化斑。关节间隙及股骨头球面正常。 第三期:为骨骺的连续性出现断裂,有透亮区的“新月征”和股骨头部分塌陷或变平。“新月征”有时需摄正侧位片或断层片方能显示。 第四期:股骨头失去球面外形并表现骨关节变化。 以上是根据X-线片进行的股骨头坏死的分期,股骨头坏死更早期的诊断可以根据ECT(同位素核素扫描)、MRI(核磁共振)进行确诊。 如何预防股骨头无菌性缺血性坏死呢?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与许多因素有关,有一些因素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所以我们只能对一些明确的常见的引起股骨头无菌性缺血性坏死的因素进行预防,例如:尽量避免髋部外伤、股骨颈骨折的发生;避免长期大量饮酒;避免长期大量应用激素类药物等。如果已经有以上因素发生,再结合有髋部疼痛不适的临床症状,就应该及早的到医院就诊,以明确诊断并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方法 一、非手术方法:它是以使受累髋关节不负重为基础。包括休息,尽量减少或避免负重,至使患肢牵引制动3—6个月,同时配合应用扩微血管的药物如阿托品、654—2、海特琴等,也可以应用一些抗凝、抗血管痉挛的一些中药如复方丹参液、通脉灵、川芎、赤芍等。 二、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根据病理分期(按Ficat)进行选择。 第一期:由于症状轻微甚至没有症状而很难诊断,为了防止股骨头部分塌陷应作治疗。首选方法是髓芯减压术。 第二期:可选用髓芯减压术,但失败率增高。可选用血管束骨内移植术、截骨术、肌蒂骨瓣或血管蒂骨瓣移植术。 第三期:可选用截骨术、坏死骨刮除、自体骨移植及胎儿软骨移植,对于头臼病变严重者可选用人工假体置换。 第四期:全髋关节置换是唯一有价值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