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证施治
祖国医学对痛风早有细致而生动的描述,并有系统的辨证施治理论。在《医学正传》中,认为痛风即“痛痹”,《景岳全书》则称其为“风痹”。其病因乃进食膏粱厚味,导致湿热内蕴,加之外感风邪侵犯经络。气血不通,瘀血凝结,络道阻塞,畸形僵硬。故其治则为发作时治标,缓解后治本。 1、急性发作期 病人发热、头痛、关节明显红肿、胀痛,证属风湿热痹。治宜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方用四妙散加味汤。 2、真寒假热型 关节红肿、疼痛,口渴不欲饮,苔白兼黄,脉洪无力。方用六味地黄汤,以滋阴补肾、清利湿热;加桂枝、刨附片以温经通脉散寒;加木瓜、川牛膝以活血舒筋通络佐以引药下行。 3、慢性期 关节疼痛,反复发作,灼热明显减轻,关节僵硬、畸形,活动受限。治宜调理气血,补益肝肾,酌加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疗法,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4、痛风石瘘 证属久病气衰,阴寒内积、寒阻血凝、肌肤失养、破溃成瘘。治以济生肾气丸内服,每次1丸,每日2次,外敷回阳玉龙膏,以暖血生肌;以干姜、肉桂、草乌、南星化寒痰,活死肌;以赤芍、白芷散滞血,生肌肉。 5、合并尿路结石 可取具有碱化尿液和促进尿酸结石溶解作用的青皮、陈皮、金钱草煎汤内服,加用鸭跖草,兼有降尿酸和利尿作用。
辨证论治
对于痛风的中医治疗,应进行辨证论治,现详述如下。 1、辨证 痛风的辨证要点主要是辨兼挟、辨虚实。本病之主要病因为湿热,兼挟之邪。一是外邪,如起居不慎,外感风寒,膏粱厚味,内聚湿热均可诱发;二是痰浊瘀血,湿热聚而生痰,痰凝则影响气血流通而气滞血瘀;湿热与痰、瘀俱为有形之邪,常胶结一处,故在辨证方面须掌握其不同特征,以便了解何者为主,何者为次,而相应地在用药上有所侧重。如瘀滞甚者,局部皮色紫黯,疼痛夜重;痰浊甚者,局部皮色不变,但却有肿胀表现;湿热也能引起肿胀,但局部有灼热感等。本病多虚、实兼见。虚证为气血亏虚证多,重者则见肝肾亏虚证。气虚证的表现是倦怠乏力、面色苍白、食少、便溏、短气、自汗、舌淡、脉弱。血虚证的表现是面色少华、头晕、心悸、多梦、失眠、爪甲色淡,疼痛呈游走性,舌淡、脉细;肝肾不足者则多头晕、心悸、腰痛、耳鸣、舌淡(阴虚火旺则舌质红),脉细弱。本病在早期以实证为主,中晚期则多见虚实兼见,甚至以虚证为主。 (1) 下焦湿热证 证候:下肢膝以下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突发性疼痛,初发时其痛有昼轻夜重的特点,疼痛剧烈,足不能履地,行走极其困难,痛点常呈游走性,局部肿胀灼热,质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湿为阴邪,其为病多发于下肢;湿与热合,粘滞缠绵,流聚无常,故痛点常不固定,而局部肿胀灼热;湿热为有形之邪,阻遏经隧,气血不得流通,故疼痛剧烈,活动多严重受限。 (2) 瘀血阻络证 证候:手足关节疼痛剧烈,如针刺刀割,甚至于手不能触,夜重昼轻,局部皮色发暗,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 分析:湿热久羁,气血不得宣通,留而为瘀。瘀血与湿热痰浊相合,经隧阻塞更甚,故疼痛剧烈,甚则如刀割针刺,活动严重受限。局部皮色发暗,舌有瘀斑,以及疼痛昼轻夜甚,也都是瘀血致病的特征。 (3) 痰热挟风证 证候:手足关节突发性疼痛、肿胀、疼痛,夜甚于昼,胸闷痰多,舌苔粘腻,脉弦滑,兼见恶风、自汗等表现。 分析:痰热瘀滞日久,复感外邪,新感引动宿邪,故其痛突然发作。胸闷、痰多、苔粘腻、脉滑等,为痰热素盛之象。恶风、自汗为风邪袭于表的见证。 (4) 气血两虚证 证候:倦怠乏力,短气自汗,食少便溏,多痰或饭后腹胀,面色苍白,指甲目眦色淡,头晕、心悸、舌淡、苔根部黄腻,脉细弱。 分析:痛风反复发作,日久气血两虚,故见上述脾肺气虚、肝血不足见证。脾主运化,其职不行,则蕴湿酿痰,食后腹胀,甚则胸闷短气。舌根部主下焦,黄腻之苔见于此处,乃下焦湿热之征。 2、论治 (1) 下焦湿热证 治法:清热、燥湿、利湿。 方药:四妙散加味。 苍术12 g,黄柏10 g,薏苡仁12 g,牛膝10 g,独活10 g,防己10 g,威灵仙10 g,土茯苓30 g,蚕砂10 g(包煎),律草60 g。 方用苍术燥湿、黄柏清热为主药,薏苡仁、土茯苓、蚕砂、防己淡渗利湿,牛膝、独活、威灵仙、律草通络止痛,则湿热分清,气血流通,则肿痛自愈。下焦热盛者,加黄柏一味,酒浸,晒干为细末,每服3 g,一日2次,此方各潜行散。痛剧者加炙没药3~5 g;肿甚加大腹皮、槟榔、泽泻、穿山龙;痰多加制南星、法半夏、炒白芥子、竹沥。 中成药:二妙丸。 (2) 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宣痹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生地12 g,当归10 g,赤芍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威灵仙10 g,秦艽10 g,鸡血藤10 g,防风10 g,徐长卿12 g,桑枝10 g。 方用四物汤养血活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威灵仙、桑枝、防风、徐长卿等宣通经络,合奏活血、宣痹之功。无热象者可加桑枝;痛甚加姜黄、海桐皮;挟痰加制南星、白芥子;瘀滞日久,其痛日轻夜重,局部黯黑者,可配服活络效灵丹(当归、丹参、乳香、没药)以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成药:瘀血痹冲剂。 (3) 痰热挟风证 治法:清热燥湿,化痰祛风。 方药:上中下痛风方。 黄柏10 g,苍术10 g,防风10 g,威灵仙10 g,白芷10 g,桃仁10 g,川芎10 g,桂枝10 g,羌活10 g,龙胆草6 g,炮南星10 g,红花6 g。 方用黄柏、龙胆草清热,苍术、南星燥湿,羌活、防风、白芷祛风,桃仁、川芎、红花活血,桂枝一味有温经通络之长,丹溪谓能“横行手臂,领苍术、南星等药至痛处。”痰多加半夏、白术、茯苓、陈皮。 中成药:风湿稀桐丸。 (4) 气血两虚证 治法:行气养血为主。 方药:对愈汤加减。 黄芪30 g,党参15 g,熟地黄12 g,当归10 g,山药15 g,白术10 g,川芎10 g,白芍12 g。 方用参、芪补气,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山药、白术健脾。脾气壮血活,经脉通畅,酸软疼痛自已。夹风湿者,可酌加羌活、防风、稀莶草、桑枝之类,但不可纯作风治,否则反燥其白,终不能愈;挟湿热者,加酒炒黄柏;挟痰浊者加制南星、姜汁;病久肾阴不足加龟板、肉苁蓉、怀牛膝。 中成药:八珍丸、十全大补丸。
灸语:祖国医学很早就对痛风病理有较全的阐述以及施治方法,为今所用,邱天道研究员开发的痛风泥灸套装功效显著,精选古方经验效方,针对痛风产生的病机,精细配伍,选用上乘名贵药材,纯手工独法熬制,保证药物有效成分不流失,保障泥灸的疗效。相对于西医而言,邱天道研究员更讲究从病灶入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达到标本兼治痛风的目的。主攻人体三大“开发区”:脚踝、神阙、肾俞,靶向治疗直击痛风病灶区域,有效降低人体尿酸浓度,软坚散结各种痛风石,痛风结晶,从病理上根治痛风,较之西药有不可以逾越的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