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Get the Flash Player to see this rotator.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浏览
 
外国人关注中国人还要不要养生?

www.tyx.com.hk   2011-12-27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养生这个词,一度是中国最吃香的词。也一度是中国最狼狈的词。但不管褒也好贬也好。它都会是中国人最关注的一个词。而今,不但中国人关注,外国人也开始关注它了。还不是普通的外国人,是一位诺贝尔生理医药奖得主,他叫穆拉德。

点击进入下一页

穆拉德教授与陈振兴教授

    两位中西方博士正尝试把西方科学与中国养生结合起来。我们是否可以说,这种结合本身就是一种科学。)

     近日,由穆拉德教授与他的中国同事陈振兴教授共同出版的一本书《神奇的一氧化氮》在北京召开了发布会。正逢中国养生大起大落的节骨眼上,这本书的出现,必将成为风向标。

养生是刚需

    《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们倒了,中国人就不需要养生了?

     三聚氰胺后,一些企业倒了,一些品牌受冲击了,但是,人们要喝牛奶的需求依然存在。问题不在于人们要不要喝牛奶,问题在于如何让人们喝上放心奶、健康奶!

     养生也是这个道理。尽管养生界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假专家、伪博士此消彼长。但没有人能说,中国人就此不需要养生了。因为说来说去。养生不过是对健康的向往和健康经验的总结。为了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效果,只要有人类的一天,这种需求就不会消失。

     那么,中国人的养生需求是否更强烈一些呢。是的。从历史角度来看,养生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习惯。它已经跟中医紧紧结合在一起了。是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在总结了气候、地质、动植物、心理、运动、饮食起居、体质特点等多方面经验凝结而成的一门独特文化。再经由皇帝、文人墨客和宗教人士的提炼,又给它平添了些许贵族气质和神秘感。使大众更为趋之若鹜。

     从当代角度去看就简单了。是看病贵、看病难迫使老百姓去动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脑筋。养生若能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达到了节约大量时间和金钱的作用。试问谁又能不在乎这些。健康又省时省钱,何乐而不为!

    看来除非将中国文化阉割;除非让中医寿终正寝;除非看病不再贵又难;除非大家不想更健康,否则,养生就是老百姓的刚需!

    其实,西方也有养生,只不过它在那里叫别的名字,比如:保健。

    所以,不提养生是不可能的。既然养生是中国人的刚性需求。不可不养,那么问题就只能顺延到下一个环节了,中国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养生?!

与嘉宾为新书揭彩左一为贺鹏飞,右一为陈丽华

养生在探索

     人们需要健康,人们只是不再需要诸如《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那样的养生方案,人们需要的是经过科学鉴定的可靠的健康养生方案!

     张悟本、马悦凌等大师出事以后,政府开始尝试用“资质”这个条件去区分和界定谁该有养生的话语权。这个政策一出台就引起很大争议。争议的结果是无结果。你只能试试,因为谁也没有更简单正确的方法。这就好像求职,一万人都说自己有能力,而你只有一天时间找到一个人,你只能摆出很多门槛和条件去筛选。这可能真的会让你失去你要找的人才,但至少你会找到一个比较接近理想的人才,并节约大量时间。

     对于出版界而言,很多之前很火的健康书出版商变得更谨慎了。不惜自提门槛、请专业人士审稿。自律加专业正在去除糟粕,还原养生的科学面目。

养生新方向

     近年科普这个词又火爆起来。它在80年代曾经也很受关注过。那时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不知道《十万个为什么》。很多杂志里也有非常好看的科学、科技知识文章。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功利实用主义盛行,科普这个词被慢慢隐去了。孩子们忙于学习没时间看讲科学的“闲书”,报纸杂志里的科技版块也都被手机和电脑新趋势所占据。

     但是,随着科普重新回潮,我们发现,这个词首先影响到的领域里,就包括中国养生。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又当属出版业。大家都知道去年之前,国内卖的最好的书几乎都是健康养生类图书。可是09年开始,这种现象有所松动,09年出版的《吃的真相》,春节前一天网络搜索量竟达到十几万次,一跃成为搜索热词。随后,各类媒体上都能看到云无心与某些养生大师辩论的科普文章。科学松鼠会再接再厉,又出版了《吃的真相2》和《健康流言终结者》等书。虽然讨论的问题差不多,但这类书与之前那些讲养生的饮食书和常识书气质完全相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多是被放在科普这个门类之下的。

     有人说养生是中医,是经验之谈,而科普是西医,是科学实验数据。于是乎谁更正确谁更实用成了网络大讨论的经典论题之一。其实,科普的回潮并不意味着科普会终结养生,因为经验和数据,可以很好的结合。

     就拿穆拉德为例,他就是一个想把中西医结合起来的人。上世纪80年代,穆拉德在雅培担任研发主任,一位同事的太太患乳腺癌,到香港用中药治疗很有效。1988 年到1990 年,穆拉德连续3 年前往香港中文大学访问讲学,又亲眼目睹了中医药的独特疗效,更坚定了他研发现代中药的念头。如今,穆拉德博士在中国开设“穆拉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从事中药研究。他说:“将来会有一天,中药的发展能够造福全球的人类,而不仅仅是中国。”

    《神奇的一氧化氮》一书共有两位作者,一位是穆拉德博士,另一位是陈振兴博士。陈振兴是穆拉德的朋友和学生。多年共同的研究,使他们找到了一氧化氮与中医养生的很多相通的特质。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神奇的一氧化氮》将可信的理论、科普的语言、通俗的表述、可用来实操的方法等诸多优点集于一身。作者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一氧化氮理论的缔造者和普及者;对中药和中医有着长达20多年研究的中国人民的朋友等身份。使得《神奇的一氧化氮》必将成为一本填补科学养生市场空白的重量级作品。

     两位中西方博士正尝试把西方科学与中国养生结合起来。我们是否可以说,这种结合本身就是一种科学。

 

  穆拉德博士简介

  斐里德·穆拉德:医师、医学博士。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医学院终身名誉教授;

  知名药物“伟哥”理论发明人;

  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

  2007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穆拉德博士的奖项与荣誉】

  1996 年获得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Lasker)基础医学研究奖;

  1997 年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8 年获得美国心脏协会的Ciba 奖;

  1998 年任美国国家医学研究院院士;

  2000 年获得美国医学院校协会的Baxter 奖;

  2007 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专著并与他人合作了334 部医学科学著作。          

  【斐里德·穆拉德博士简介】

  穆拉德博士1936 年出生于美国印地安那州一个面包店楼上的小房间,他小时候必须靠在家族小饭馆洗盘子、招呼客人来支付学费,但这似乎并不是一种痛苦,他爽朗地笑着说:“当时我并没有用笔记下顾客点的菜,我把记忆这种细节视为一种游戏,这种训练对日后的科学研究非常有帮助。”

  他说,早年的家庭教育对他自己和两个弟弟在教育和职业选择方面产生了影响。他说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而自己则在母亲和外婆身上,学会了对人的同情和慷慨,而这也导致他最终选择医学。

  他的事业是以药物和医学来治疗人们肉体病症导致的机体痛苦,他在自己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定下自己日后人生的三大职业取向:医师、教师、药剂师。这正是他如今所从事的,是什么让他一直如此执着?他认为是教育,也是人对价值的追求。

  穆拉德博士透露自己最初选择医学研究的时候,父母曾经有些失望,因为做医生似乎可以赚更多的钱。“但如果我有幸在这个领域获得成果,将不只是有限的人受益。”他看了一下房间里的人,“我希望给更多的人带来福祉。”他骄傲地说,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5 个子女和9 个孙子,但他仍是事业第一,家庭第二。

  拉斯克奖医学奖(LaskerMedicalResearchAwards)

  ——诺贝尔奖风向标

  在穆拉德博士所获得的诸多奖项与荣誉中,除了广为人知的诺贝尔奖,还有一个被称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大奖——拉斯克奖。早在1996 年,穆拉德博士就获得了拉斯克医学奖的殊荣。

  拉斯克医学奖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美誉,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阿尔伯特·拉斯克医学研究奖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

  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自1962 年起,获此项医学奖的科学家中有半数以上在随后的数年里又获诺贝尔奖。迄今,超过300 人次获得拉斯克奖,其中至少已有68 人相继获得过诺贝尔奖。

  拉斯克奖最初设有三个奖项:基础医学研究奖(Basic MedicalResearch)、临床医学研究奖(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和公共服务奖(Public Service,2000 年被重新命名为玛丽·沃德·拉斯克奖,以纪念拉斯克夫人)。1997 年后,又增设特殊贡献奖(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

  拉斯克基金会每年9 月公布获奖者名单,在当月底举行的颁奖仪式上,获奖者将收到奖金、获奖证书和一个刻名的象征战胜疾病和死亡的萨莫色雷斯有翅胜利女神像。

  拉斯克奖的评选结果通常于9 月公布,而诺贝尔奖通常是10 月公布,因此拉斯克奖在医学界又被称作“诺贝尔奖风向标”。而且,获得基础医学研究奖后再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更高。

  1996 年拉斯克奖这一殊荣的垂青,使人们看到了穆拉德博士的伟大,所以当1998 年诺贝尔奖降临之际,在世人看来,穆拉德博士的确是实至名归。

  1996年穆拉德博士获得拉斯克医学奖

  至高荣誉——诺贝尔奖

  1998 年,穆拉德博士获得了最高荣誉——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自1901 年以来,中外各界人士都把诺贝尔奖看作举世公认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 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医学、文学及和平(后添加了经济奖)5 个奖项,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在获得拉斯克奖2 年之后的1998 年,穆拉德博士终于获得了最高荣誉——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998年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CarlXVI Gustaf)向穆拉德博士颁发诺贝尔奖

  【穆拉德博士,高票通过的中科院外籍院士】

  穆拉德博士在2007 年增选为中科院外籍院士,并且是以高票通过的,成为中科院史上一段佳话。众所周知,中科院外籍院士在选举上是非常严格的,每两年进行一次。外籍院士候选人,必须获得不少于五位院士的提名每次增选,每位院士至多可提两名候选人;外籍院士正式候选人,由“中国科学院院主席团”经过讨论并实行无记名投票确定;对外籍院士的选举,由院士大会实行等额、无记名投票;参加投票的院士人数达到或超过应投票院士人数的三分之二,选举有效;获得赞同票达到或超过投票院士人数三分之二者当选。

  穆拉德博士努力加强与中国科学界的合作,热情帮助与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1999 年以来,他访问中国50 余次,足迹遍布十几个省市,曾受到朱镕基总理和李岚清副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他的实验室培养了许多中国留学人员,他们回国后成为相关领域的杰出人才和学术带头人。2000 年以来,他担任深圳科学与技术顾问、国家生物技术中心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指导委员会委员,苏州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等大学荣誉教授,为中国的科技战略出谋划策,为众多大学团队和中国政府机构提供咨询服务。他作为顾问,在北京、上海、香港、深圳、石家庄和大连等地研究制订生物科技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意见。他热心帮助中国高等院校加强国际联系,提高科研水平。他还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同建立“穆拉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与石家庄市政府合作,开发具有较大规模的科技园区-穆拉德科技园。

  ——引自中国科学院网站新闻稿

  【穆拉德博士的中药梦】

  众所周知,目前在欧美国家,中药的普及率大概在百分之一左右,绝大多数人对中药并不是很感兴趣。而穆拉德博士却对中草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国际学界大声疾呼:重视中草药!

  穆拉德博士研究中草药有20 多年时间。上世纪80 年代,他在雅培担任研发主任,一位同事的太太患乳腺癌,到香港用中药治疗很有效。1988 年到1990 年,他连续3 年前往香港中文大学访问讲学,亲眼目睹了中医药的独特疗效,便坚定了研发现代中药的念头。如今,穆拉德博士在中国开设“穆拉德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从事中药研究。他说:“将来会有一天,中药的发展能够造福全球的人类,而不仅仅是中国。”

  “一氧化氮之父”和他的“明星分子”来到中国。

    温馨提示:本文有天医星集团资讯中心小杨整理录入。


添加:2011-12-27   录入:湖翁老   人气:1204
<< 后退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走进集团 | 关于我们 | 合作加盟 | 法律声明 | 发明专利 | 健康网 | 求佛祈愿 | 佛慧慈缘 | 高僧祈福 | 十方赞许 | 名人墨宝 | 名家题词 | 好人缘起

泥灸过敏小贴士 | 泥灸得气现象概述 | 上善泥灸 | 同愿同行 | 后台管理 | 中国弘泥

中国泥灸 | 港澳台记 | 泥好健康 | 灸是未来 | 北欧聚焦 | 缘起泥灸 | 荣誉之窗 | 首善之窗 | 美国之行 | 大洋彼岸

伦敦论坛 | 九华山庄 | 天道传奇 | 英国聚焦 | 雁过留声 | 广种福田 | 藏秘香泥 | 皇家玉灸 | 至尊红颜 | 大唐皇泥

                     

Copyright @ 天医星总部 香港天医星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办事处:京ICP备08004123号 深圳办事处:粤ICP备080217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