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窗子。
尽管在洒进阳光和吹来春风的时候,也会有冰雪、砂粒扑进屋里,但是,还不要关上窗子。
一条从他身后延伸而来的山路,挂在这窗口,多美的贴花……
我想,不仅是我而是所有对邱天道哪怕略知一二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结论:北京的牛街是他人生旅途上的一所学校,他在这里经了风雨,见了世面,长了见识。
牛街,人生的驿站。
邱天道讲起他在牛街的那段经历,总是用这样一句很简洁、很独特的语言来表达:“我是成在牛街,败在牛街,牛街和我的缘份很深很深。”
我多次听他这样说过。我特别留意了一下,说这话时他的眉宇间有一丝淡淡的涩苦,当然,很快就消失了。我从他的言谈里听出更多的是骄傲。一个士兵对事业的骄傲,执着追求的骄傲。不可否认,他确实有过失误,但是失误已经变成了财富。
那是入伍后的第七年,好像是一夜之间的事,他突然从牛街红爆起来,邱天道的名字一下子走进了千家万户。他妙手回春,他用从“史一针”那里学到的针灸技术,为市民们治好了许多常见病,得到大家的信赖。在诸多的职业中,医生是最赢得人心的,谁不得病?得了病的人谁又不巴望着快快恢复健康?医生是人们的大救星。
在邱氏膏药研究室那间简陋的小屋里,我多次见到过一位名叫王进玲的解放军少校军官,敦敦实实的身材,很魁梧,初次见他,你就会觉得他满脑子都是智慧。他不仅是与邱天道同甘共苦共患难的战友,也是最先把邱天道的事迹宣传出去的有功之臣。
邱天道在牛街所做的每一件事,包括前进中的一些错误,他始终是见证人。王进岭是邱天道所在团里的宣传干事,后来又调到师里从事宣传工作,因之,与邱天道的联系一直未断,就在我邱天道认识后不久的1993年夏天,他和北京军区政治部新闻干事冯郎峰也忙着给邱天道创作一部传记文学。也许一般的人想象不到他独特的创作方法和神速的写作速度,他向邱天道要了几份病历,然后买了几本参考书,和老冯一起住进西南饭店的一间房里,白天读书,看资料,晚上熬夜写作。一个星期就把一个十二万字的《天道传奇》拿出来了,邱天道读了竟然很满意。目前,他们正为这部书稿的出版奔忙着。
我对王进岭刮目相看了,不由得把目光瞄在了他身上。天道告诉我,王进岭的脑子是个“活材料”,他的所有情况都在老王的脑子里装着,写作时不用采访,准备一袋方便面,熬个夜文章就出来了。一次,我们在西南饭店的小餐厅里吃饭,我和老王闲聊了起来,当我问起他对邱天道的印象时,他似乎是不加思索就直言相告:“天道是干事的,他的脑子里一天到晚总是琢磨着新的道道。我们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想干事的人就不一定能干事,你琢磨干事,有人在琢磨整人。天道呢,又不大注意防人,所以总是难免要吃亏。”
“你是指天道在牛街的事吗?”我插问一句。
“当然包括牛街的事了,但又不完全是指牛街。总之,天道这个人太迂,只知道干事,却很少去考虑干事时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麻烦事情……”
王进岭是以一个与天道一起过来的人的身份给我讲这番话的。我很看中与他的相识,在本章以及后面的章节里,都将用形象的事实诠释他的话。自然,他也就成为我作品中的一个角色了。
牛街,这条京城里古老的胡同,是怎样延伸到邱天道脚下的……
埋在沙子里的草渐渐变绿;最诱人的还有冰山上的雪莲。
邱天道一步一层天地开扩这自己得事业。世事的炎凉溶进他滚烫的誓言。走自己的路,他不犹豫。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