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Get the Flash Player to see this rotator.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浏览
 
叶天士传 第一部分(连载)

www.tyx.com.hk   2009-11-2    读吧连载(禁止转载)

作  者:书德生芳 

(为了大家容易看懂,改为叶天士传,见谅)

6、勤恳恳专心学熬药 依恋恋感念王砂锅(1)

     叶桂把姚半仙的太素脉学到手之后,也不管出徒不出徒,就离开姚家店,奔了王家圩。他听人说王家圩有位老郎中,熬药是天下第一。因为熬药出了名,人送外号王砂锅。叶桂心想:熬药也是一门基本功,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用上。于是他就投奔了王砂锅。
     王砂锅本名叫王善我,已经五十多岁了,性情温和,为人善良。老两口没儿没女,原先曾抱养过一个穷秀才的儿子,那儿子长到十几岁,听说他的生身父亲做了官,就不顾十几年的养育之恩离开老俩走了。为此,老两口很是伤心难过了一阵子。经过左邻右舍的乡亲们的劝解,才渐渐地想开了。这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是鸟占高枝,是人贪富贵。说什么还是得靠自己……此后,他精心打点自己的小药铺,渐渐的火起来。由于上了几岁年纪,总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他意识到自己老了。他开始琢磨一个问题,得把这点手艺留下来,让它造福于人,绝不能把它带到棺材里去。于是,他想到了要收几个关门徒弟……
     叶桂一个人在路上走着,他想象着这位师父的模样、脾气秉性……一抬头,来到一个岔路口,站在那里向了半天面也搞不清往哪儿走。正犹豫不决的当儿,斜刺里走过来一个十来岁的男孩子。头戴一顶黑帽壳,身穿一件半新旧的布长衫,脚上却穿了一双草鞋。“小兄弟,去王家圩走哪条道呀?”叶桂打量了他一眼和和气气地问。那男孩停住脚步,也看了看叶桂,见他两道浓眉下一双小眼睛贼亮贼亮的,比自己高了一脑袋,样子倒还和善,“你要去王家圩?跟我走吧,我也是到那儿去的。”说完走上了右边的一条。原来这男孩儿叫秋儿,今年一十二岁,也是去投奔王砂锅的。两个人边走边谈,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来到王家,已经有三四个“男子汉”了,他们也是听到风声跑来学医的。王老先生挨个地问了问情况,打发走三个,只留下冯二马、牛一生、叶桂做了关门弟子。由于叶桂的请求,王老先生才勉强把秋儿留下。为此,秋儿对叶桂特别感激。
     王砂锅教徒弟有自己的一套,他强调的是按部就班。
     第一步,先教认药。在看病之余,王老先生领着四个徒弟拉药匣子,按着外边的标签和里面的药材对号入座,让他们记名称、记形状、记质料、记功效……
     “那么普天下有多少种药材呢?”叶桂问。他虽然看过《本草》可从来没统计过,那三个师兄弟就更是一无所知了。
     “光是草药就有一千七八百种呢。”
     “嚄!那么多。”几个徒弟不约而同地惊讶了。
     “那么多怎么记得住呀?”
     “还必须得记,不光要记,还要记得准记得牢,不然怎么当郎中呢!”
     “请问师傅,有什么窍门没有呢?”叶桂深追了一步。
     “根据我的经验,可以先记药名,再记功效。”
     “药名怎么个记法?”
     “可以分门别类地记。中药的名称有这么几种情况,有的因形状而得名,像牛膝、狗脊、龙眼、人参;有的因颜色而得名,像青皮、黄柏、黑丑、白芷、红花;有的因产地而得名,像川贝母、广木香、辽藁本、滇黄精;还有因功用而得名,像防风呀、泽泻呀、续断呀、益母草……”
     “师傅,我看过一些书,好多药材都归不到这里头来怎么办呢?”
     “这也好办,你可以按所用的部位来记,哪些是用根的,哪些是用茎的,哪些是用叶的,哪些是用花的,哪些是用籽的……这不就省事了?”
     有一天,吃过早饭,王老先生把四个徒儿叫到后面。原来后屋里摆了两张桌子,每张桌子上有两堆药材。王老先生吩咐说:“每一堆都有二十种药材,每一种是一两,你们仔仔细细地挑拣,看谁分得清,分得准,分得快。”说完自己到前边诊病去了。冯二马和牛一生在一桌,秋儿和叶桂在一桌。三个师兄都能安安静静地闷着头拣,就是秋儿没个安定气儿,一会儿问“这是什么药?”一会儿问“这两种怎么分?”叶桂总是耐心地给他解说。秋儿好像有了仗恃,索性这儿看看那儿瞧瞧。叶桂急了,拽过秋儿把他摁在座位上说:“你还想不想学!不安安静静干你的,老看人家干什么!干什么事都得有自个儿的主见,要不然你怎么把手艺学好呢!”
     第二步才是熬药。王老先生准备了四个红泥小火炉,四个砂铫子,让四个徒弟各把一摊。他讲解了熬药的基本要领,又指导他们怎么把药浸泡一下,放多少水,怎么掌握火候……叶桂总是细心地观察,仔细地掐算时间;放多少水出多少汁都做好志子……
     这一阵子叶桂过得很快活,最让他不落忍的是师傅师母那么大岁数了,一些重活还得自己动手,连个依靠都没有。他想:眼下老俩还能动弹,再过几年怎么办呢?自己留下,他想过,可自己也是独苗,老娘还眼巴巴盼着儿子回去呢,把两位老人接回自己家,可是自己的下一步还不知道落在哪里……唉!眼前先做些力所能及的吧。于是他主动多做些杂活重活,虽然累点,可是心里舒坦多了。
     叶桂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四个小火炉生着,把四个砂铫子刷洗干净。所以几个师兄弟都念他的好。等到师傅开出处方来,他们就马上点火煎熬。让叶桂感到奇怪的是,不管什么病,每个方子之后,都另加一片枇杷叶。他弄不懂,就跑去问师傅。王老先生说:“枇杷叶有和胃降气的功效,加进它能发挥药力。不过得掌握火候,火大火小都不行。”
     王老先生带徒弟还挺注重实践的,他选择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带着四个徒弟到华亭谷来采药。这里的山并不高,也没什么悬崖绝壁、陡峭的险峰,可是这个谷却又宽又长,满谷的奇花异草,有好多都是叶桂从来没有见过的。师徒五人一字排开,王老先生居中,每当见到一种药草,他都指给徒弟们看,这是蔓生百部,这是白术,这种叫天冬,那是石菖蒲,那种叫蛇衔草……王老先生每指认一种就叫徒弟们挖出放在背篓里。
     “师傅,它为什么叫蛇衔草呢?”机灵的叶桂立刻抓住了话头。
     “说起来话可就长了,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
     “师傅,你给讲一讲好吗?”四个徒弟不约而同地争取着。
     “好吧,咱们也该歇一歇了,”王老先生找了一处平展的地方盘腿席地而坐,四个徒弟也仿效他的样儿扇面儿似的坐在他的面前。等他们都坐好,王老先生讲道:“那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了,有一位田父在开荒种地的时候,看见一条被人打伤的蛇,伤口血涔涔的,正要用铁锹把它铲走,却见另一条蛇叼来一种不知名的草,把叶子嚼碎涂在那蛇的伤口处,大约一天的工夫,那蛇居然爬走了。那田父把剩下的草叶拿回家用钵子捣碎,敷在儿子的疮口上,没几天,儿子的疮果然好了,打这以后人们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草叫蛇衔草,有的地方又叫蛇含,这种草还可以解蛇毒呢。”
    “它跟蛇床草是一回事吗?”叶桂记起自己曾在什么书上看到的一种药名,急迫地问。
    “不是。它们长得不一样,功效也不同。蛇含……”王老先生回答。
    “妈呀!”一声,秋儿被吓得跳了起来,一蹦老高。原来一条长虫爬过来,正冲着秋儿。几个人也一齐站立起来。冯二马捡起一块土坷垃要砸它,王老先生说:“算啦,让它去吧!它又不是有意的。行啦,天不早了,咱们也该往回返了。”
    没想到第二天秋儿就病倒了。叶桂只得用大部分时间来陪伴他。
    秋儿这次病得不轻,上吐下泻发高烧。连续五天喝了师傅开的药,才渐渐稳定下来。人们往往有这种情况,越是闲暇的时候越想念亲人。秋儿--这个十二岁的孩子就更是如此,因为父母亲不在身边,他就把叶桂当成自己的亲兄弟,一刻也不让他离开。叶桂只好陪他干坐着,想干点什么也干不成。直到现在,叶桂才有工夫也才有心思和他拉家常:“师弟,你是怎么想到要学医的?”
    “我家里人口多,地又少,日子不好过呗。”
    “你家里都有谁?”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两个叔叔婶儿、已经分家另过。我们这一支里有我哥我姐,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你算算有多少口子?”
    “也是十来口子呢,光靠种地?”
    “可不,分家才分了六七亩子地,哪里够吃够穿呢!”
    “你这么点儿就出来行吗?”
    “不行也得行,你想啊,哥哥姐姐刚刚顶事,妹妹弟弟还小,我不出来怎么办?”
    正说着,师母又做了一碗蛋汤端过来。她也五十多岁了,身子骨挺硬朗,每天干些家务活还过得去。这些天来多亏她老人家,变着法儿地让秋儿多吃点,吃好点,才使得秋儿好得这么快。她坐在床边,爱抚地摸着秋儿的脑袋,看着他把汤喝完才慢腾腾地走出去。
    叶桂望着她的背影默默地发呆,忽然,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主意在他的脑海里产生了。


添加:2009-11-2   录入:admin   人气:695
<< 后退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走进集团 | 关于我们 | 合作加盟 | 法律声明 | 发明专利 | 健康网 | 求佛祈愿 | 佛慧慈缘 | 高僧祈福 | 十方赞许 | 名人墨宝 | 名家题词 | 好人缘起

泥灸过敏小贴士 | 泥灸得气现象概述 | 上善泥灸 | 同愿同行 | 后台管理 | 中国弘泥

中国泥灸 | 港澳台记 | 泥好健康 | 灸是未来 | 北欧聚焦 | 缘起泥灸 | 荣誉之窗 | 首善之窗 | 美国之行 | 大洋彼岸

伦敦论坛 | 九华山庄 | 天道传奇 | 英国聚焦 | 雁过留声 | 广种福田 | 藏秘香泥 | 皇家玉灸 | 至尊红颜 | 大唐皇泥

                     

Copyright @ 天医星总部 香港天医星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办事处:京ICP备08004123号 深圳办事处:粤ICP备080217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