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著名军旅作家王宗仁简介
笔名柳山。陕西扶风人。1957年中学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汽车教导连学员、汽车驾驶连副驾驶员、文化教员和营部文书、团政治处书记等,1964年调任总后勤部青藏办事处新闻干事,1965年调任总后勤部宣传部新闻干事。,总后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主任。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作品集《雪山采春》、《鲜花开在山那边》、《荒原与人》、《地平线》、《天道传奇》、《邱天道和他的膏药》、《中国士兵的骄傲》、《睡狮怒醒》、《日出昆仑》、《情断无人区》、《太阳有泪》、《藏羚羊跪拜》、《雪山壶中煮》等37部。《写在她远行的路上》获全国第一届优秀报告文学奖,《历史,在北平拐弯》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解放军总后勤部首届军事文学奖、当代军人喜爱的军版图书奖,《八一军旗红》获全国第四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睡狮怒醒》获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图书奖。
王宗仁的散文、报告文学,有《考试》获总政首届"四好连队、五好战士、新人新事"征文优秀作品奖(1964),《写在她远行的路上》(与马继红合作)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戴战士帽的工程师》、《科学家和他的妻子》(与常青合作)获总后勤部优秀作品奖,《杜鹃酒》获《百花园》1981年优秀作品奖,《碑与路》获1985年"体育文学奖",《她的心分了一半给足球》获"体育之光"征文一等奖,《阿太的礼物》、《迎客松的启示》分获《健康报》征文、专访二等和一等奖,《每晚九点半》获《健康报》有奖文学征文二等奖,《黄克诚大将的风格》获1989年全国老年报刊优秀作品二等奖,《昆仑山的雪》获1989年《人民日报》"国庆报告文学征文"优秀奖,《新枝从古树生出》获1990年《人民日报》"金马人物特写征文"二等奖,《亚运村的第一代村民》获第十一届亚运会优秀文艺作品奖,《我的生命因子在青藏线上最活跃》获全国国防建设征文一等奖,《陵园里没有墓碑》获《旅游天地》征文一等奖,《历史,在北平拐弯》获首届总后勤部军事文学奖和1994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八一军旗红》获第四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奖,《燕子没有死亡档案》获1993年青海省文联、作协"昆仑明珠格尔本"征文优秀作品奖,《睡狮怒醒》获1995年度中国图书奖和解放军图书奖,《拥抱小茶花》获第六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拉萨河的色彩》获1997年《人民日报》征文二等奖,《喜忧楚玛尔河》获1998年《人民日报》征文一等奖,《传说噶尔本》获1997-1998年《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冰雪夜的暖房》获1999年《党风》杂志"国庆那一天"征文一等奖;《母亲与另一个母亲》获1999年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征文金奖,《雪山无雪》获1999年总后勤部第五届军事文学奖,《嫂镜》获文汇报1999-2000年"笔会"优秀作品奖。
王宗仁的散文、报告文学,有《女兵墓》被选入《新时期优秀散文精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文学名作文库·散文卷》,《静夜,微微的车轴声》被选入《八十年代散文选》(1989),《传说噶尔本》被选入《1997散文精选》、《嫂镜》被选入《2000年最佳散文选》,《青藏高原之脊》被选入《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文学名作·报告文学卷》,等等。1991年4月和10月北京《十月》编辑部、河北《长城》编辑部与总后勤部宣传部先后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青藏高原之脊》、《女人,世界屋脊上新鲜的太阳》作品讨论会(讨论会《纪实》分别刊于《后勤文艺》1991年第4期和《长城》1992年第2期)。

《天道传奇》由中国著名军旅作家王宗仁撰写,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是1997-11-01。日前应广大患者的强烈要求,泥灸总部决定即日起在本网站“连载”这部老书,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在茶余饭后看看,或许能带给您一些“灵感”!
天道传奇
(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7-11-01)
序言
王宗仁 著
(中国著名军旅作家)

我想写邱天道,是很久很久的事了。
萌发这个念头时,我并不认识他。但我知道我将要赞美的是一个开拓生命、创造生命的劳动者,我推想他怎样用一双灵巧的手,脸上带着宁静的微笑,像一个象牙雕刻者在缜密地延伸着患者快要中断的生命。我甚至在采访本上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他的胸腔是一炉纯正的火焰。
那年,1988年岁末,《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赫然入眼的位置刊出北京军区宣传部干事冯朗峰和某集团军坦克团宣传股长王进岭的长篇通讯《中国士兵的骄傲》,时任共和国的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开国上将张爱萍将军为长篇通讯题写了“中国士兵的骄傲”,把邱天道的名字第一次推向全军、推向社会。“牛街小神医”的美称随着礼拜寺飞檐的风铃声,被众人传颂得更加响亮。
当时,他是一名部队卫生员,他所在的部队与北京宣武区牛街办事处共建了全国第一家“军民共建门诊部”,时任北京市宣武区的张区长还专门题写“牛街军民共建门诊部”,任命他为“主任。他得到的成就和荣誉似乎远远超过了他卑微的职务。我一向崇尚凡人的业绩,心想: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身上,闪烁着共和国整体军人的精灵,他所从事的工作给鲜艳的军旗增添了色彩。他为什么就这么神?我想写他。揭示他身上一种秘密。
然而,作家与兵之间,却有一座说不清道不白的山隔着,甚至高不可攀。不是他怯乎我,而是我时不时地要仰视他。
反常现象。
想写他又似乎缺少点冲上去的勇气,我只好暂时收起了还没有完全蓬勃起来的欲望。
后来,促使我非要写邱天道不可的直接动因也是无法抵挡的力量,是被称作“全世界最好的人”贝尔·科比克给邱天道的一封信。贝尔·科比克是美国人,他在信上对邱的高度称赞令我震惊,他称邱是“伟大的中国人”。在国际范围内,贝尔·科比克是一位著名的民间大使,他虽然没有正式的高贵头衔,但作为一位退休的教育家,他把民间的外交当成自己的事业。在他的名片上写着这样的信条:“全世界人民和公众如果在一起合作,那将会起很大的作用。”1980年,他在他的家附近,把千万个自愿者组成一个“优特博雷狮子俱乐部”,这是一个有250名会员的文化交流组织。他曾经在加尔各达和蒂雷莎妈妈会晤了三个小时;在战火纷飞的贝鲁特战场上抢救遇难的儿童;专程赶到伦敦参加南非大使馆反对种族歧视的集会。
贝尔·科比克是个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和平战士。他所称赞的邱天道自然也就格外令我注目了。
我颇费了一番周折,终于得到了邢封信,细细地反复地咀嚼着……
邱医师:
我有幸在上期《中国日报》读到你的有关事迹,我对于你热心帮助人民的这种精神非常感动,所以我写这封信来表达我对你的尊重和敬佩。
因为有像你这样的伟大的人民.中国肯定又会变成一个伟大的国家。
你对人民的浓厚感情以及对向你求助的人们的热爱都是值得人们学习的。你是按照雷锋精神为人民服务的。
我是一个退体的中学校长,住在美国纽约州长岛·我一直热爱着中国,中国人民以及你们伟大国家的文化,作为一个教育家,我也热爱孩子,我特别热爱中国小孩,因为他们都十分可爱。
我通过许多途径,为我的人民和社会服务·我告诉人们:他们应该了解、尊重不同文化的人民;我告诉他们应该像邱天道医师那样为别人服务,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最重要的,我要尽一切力量来发展中美两国间的友谊,我告诉我的人民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美好的文化。我鼓励他们访问中国,我已经组织了几个团体,为中国的活动而集资募捐。
我已经在这里建立了“中国俱乐部”,我非常热爱中国,把她做为养育我的国家。
我有一个儿子,在纽约做医生助理,我把你的有关事迹告诉他时,他非常高兴,他也感到很有启发,对你的成就惊叹不已!
我知道你很忙.但是如果我们建立起友谊,并互相通信,我将感到万分骄傲和荣幸,我乐意从美国邮寄医学方面的信息给你,请接受我最美好的祝愿,祝愿你在伟大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我希望你能收到我的信。
贝尔·科比克
1990年5月
一个受到外国人重视的中国军人,而且是被认为从他身上可以折射出中国的伟大的中国军人,没有理由不引起国人的骄傲。我也是个军人,我对邱天道产生了难以形容的崇敬之情,几乎是在一瞬间我就做出了决定,写他。
就这样,我和邱天道相识了,是在一次朋友相聚的便宴上,他是坐着自己那辆显然已经被潮流淘汰了的北京吉普车来的,额上淌着热汗,黑黑的脸膛是太阳晒的。很有点风尘仆仆的样子。能看出来这是个每天都在赶路的人,也是一位精明、干练的美男子,尤其是那双深沉、黑亮的大眼睛,使人感到他时刻都在窥探什么,或者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瞒过、躲过、骗过这双眼睛。我觉得这个人的个性与内涵全在这双眼睛上。
这就是邱天道给我的第一印象。似乎没有特别的地方,但是我看得出他是个整天都在赶路的人。
此时,他是总后下属(军企)新兴膏药研究室主任,副主任医师,获得国家人事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认定的“执业中药师”。
邱天道伸出手和我紧握,说:“王作家,我的同事已经介绍过你的情况了,你是大手笔,我是穿军装的小郎中,欢迎你多指点、帮助。”
我发现他在说话时那双望我的眼睛射着有点逼人的目光,他为什么要这样看?我没有多想,应付似的客套了一句:
“向你学习。”
他接着说:“有人说我想出名,这话也许没有错,干出了点事情就得让人知道,让更多的人知道,你说对吧!咱们俩齐心合作,出一部成功的纪实文学作品。打响它!宣传了我,你也辉煌。没有错吧!”
他仍是用那样的目光望我。我一直没有琢磨透那目光的含意,致使那顿饭也吃得不舒心。
邱天道给我的第一印象还得加上一条:他急于出名。他的事业已经成功,只是宣传还欠把火。“功成名就”这四个字仅完成了一半。
我以为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反倒喜欢上了他这直率、坦诚的态度。
……
现在,我和邱天道面对面坐着。
我们已经谈了很多,还要谈很多。很投机。他好像特别兴奋,话题滔滔不绝,分明有一种无法遏止的谈兴正涌动在他周身。他谈他的“邱氏膏药”。他说:“‘邱天道膏药’系列刚刚通过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会开得很成功,专家们的评价不错。”他眉飞色舞,还带着手势,说着,他拿出一叠鉴定材料让我看,材料上写着这样的结论:“‘邱天道膏药’在国内外同类产品中居领先地位,选题有独到之处,体现了中国特色,填补了一项空白。”我想:用这样的话评说邱天道绝不是夸张:他在继承和发扬祖国中医学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邱天道膏药”系列共有近百个品种,对治疗胃、肾、肝、心、瘫痪、肿瘤等各种疾病具有奇效。它被人们誉为“中华一绝”,邱天道也因此获得了“中华膏药王”的美称。找他求医的人不仅来自京华大街小巷和祖国的大江南北,还有来自港澳地区和大洋彼岸的客人。据最近一年多时间统计,他就接待了美国、英国、瑞士、西班牙、日本、泰国、新加坡、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病人。一个普通的部队卫生员走出了这样一幅多姿多彩的风景,实为奇迹。于是,我问他:你都获得了哪些奖励?
他不经意地一笑,点头。但并没有逐一地去说那拗口的各种奖名,只给我报了个数目:12次荣获国内国际大奖,还有6项发明专利,13项实用型专利。另外,有4种产品通过了中国中医药学会组织的鉴定。
我说:你蛮辉煌的,才三十二岁,就做出了大名堂。令同辈人羡慕。
他拿出新近刚刚获得的两个金光闪闪的奖杯让我看,一个是1993年8月由中国科学院、中国专利局和中国科协举办的首届中国科学技术博览会金奖;另一个是1993年9月由北京发明协会举办的北京发明展览会金牌奖。
这两个奖杯把整个屋子都染得发光生辉!
这时,我不由得想到贝尔·科比克,他用那样犀利、明快的语言赞美一个普通的中国士兵,原来事出有因。一个外国人能这样做,不仅要有眼光,还要有一种胸怀。
我突然莫名其妙地想到了一个问题:邱天道的家乡肯定会有故事。也许这个故事与我写他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却是一个人们都愿意听到的故事。
于是,我对他说:给我讲讲你们村里一个什么故事好吗?越是古老一点越好。
他的眼睛忽地一亮,直愣愣地看着我,好像不会想到我能这样开始对他的采访。讲村子里的事情?新鲜!
他稍稍想了想,说,讲起我们村里的故事,还要数那个荒冢,好遥远的一个故事。
荒冢?我有一种逮住了一条大鱼的感觉。
是先人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爷爷绐我讲这个故事时,我还是个光着屁股的娃娃……
我的思绪跟着邱天道的叙述跌入了深深的、遥远的岁月中……
没有谁能确切地说出这荒冢有多少年代了。一荣一枯的青草不会把它淹没,沧桑变迁的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抹不掉的斑斑痕迹。有人说它出现于此地有上千年,也有入说七百年。河南省辉县市占城乡大梁冢村的村民们世世代代都虔诚地供奉它。村名就取于此意。此意。冢上面有座古庙,百姓们俗称奶奶庙,也是很有些年代了,大梁冢村人的一致说法是荒冢不少于五百年的历史。庙内供着三尊神像:着三尊神像:中间端坐着慈眉善眼的圣母娘娘;西侧是添子加福的的三个老奶奶,东侧为严肃有余、温和不足的三国名将关云长。还有,荒冢东北角有座小房里面供奉着双目圆瞪的火神爷。庙内一年四季从早到晚香火缭绕、磐声悠悠,把整个村道都染得香香的,家家户户的房舍仿佛也飘飘荡于这袅袅烟流中了。
荒冢整个占地面积百亩有余,也许因杂草、树丛塞填其问,并不空荡,就连那五六丈高的坟堆也显得平平缓缓的,缺少点棱角之感。当初的设计者显然费了一番心思,将那冢做成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状状,站得稍远一点看,你就会感到凤凰的翅膀还在微微抖动呢!自然,这只是先祖的一种愿望,凤凰一直没有飞起来。村民们并没有失望,已经燃起的心火是不会熄灭的。这凤凰静静地站着,晨浴东海霞,晚望西山月,一地乱石,万树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