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Get the Flash Player to see this rotator.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浏览
 
香港不是文学的沙漠 香港文学具时代与地域特色

www.tyx.com.hk   2008-7-2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香港七月二十六日电 题:香港不是文学的沙漠

  作者 张鹤群 国华

  香港书展正在举办。跟随书展的墨香,回顾香港的文学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在香港这个小小的南中国一隅,也发展出具有时代与地域特色的香港文学。

    三四十年代 南下文人为香港添亮色

  有关香港的文学发展,可以追溯至一九三零年代。当时,日本侵华,中国陷入战乱。中国内地一些著名的文人雅士为了逃避战火,纷纷南下香港。

  南来文人之中,包括许地山、萧红、戴望舒、蔡元培等。他们来到香港,有的在大学里任教,有的举办演讲,有的则为报纸杂志撰写专栏,丰富了香港文学。

  直到香港沦陷,旅居香港的作家仍然继续创作。以戴望舒为例,他在香港沦陷前积极参与抗日宣传活动,被日方抓进中环域多利监狱,受了不受皮肉之苦,遂在出狱前后写了大量控诉日本的新诗。其中《狱中题壁》、《等待》等是名篇,将狱中的遭遇描写得十分细腻。

  武侠小说 香港文学的最大贡献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大批知识分子来到香港发展,伴随他们来港的,还有大批难民,这些民众的知识水平大都不高。作家们为了吸引这些基层人士,创作了很多雅俗共赏的文学作品,当中以金庸创作的武侠小说最受欢迎。

  金庸的武侠名著,《射雕英雄传》、《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等等,内容除了描写侠骨柔情、刀光剑影外,更包含讽刺社会各种不良现象的成份,甚有深度。

  作品在《新晚报》、《明报》等报纸连载,掀起六、七十年代武侠小说潮流。小说后来更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使世界各国的民众都可以欣赏。

  金庸的武侠小说,还引起了学术热,国内外作家和学者对其进行作品专项研究,撰写论文和书评,逐渐发展成“金学”。

  财经小说 香港社会形态的反映

  到了八、九十年代,适逢香港经济迅速发展,不少以商场风云为背景的财经小说应运而生。作品既描写市民追名逐利的心态,也描写他们在彷徨时刻的心情,十分写实。

  香港最著名的财经小说作家是梁凤仪,她的作品包括《芳草无情》、《风云变》等,用字浅白,节奏轻快,吸引众多中产分子阅读。

  回归后,香港社会安定下来,市民又再寻求精神上的满足,爱情小说开始大行其道,不少年轻的新派作家在这时冒出头来,如王贻兴等,成为年轻男女的偶像,作家明星化的趋势渐渐开始。

  从文学作品到文化产业

  香港历代的文学作品种类繁多,它们除了被集结成书给读者欣赏外,还开发出多种用途,令作品得以进一步推广。

  以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例,历年来多次被改编成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神雕侠侣》还曾被改编成卡通片,吸引众多小孩子观看。近年电玩业发展蓬勃,有生产商将金庸武侠小说制作成电玩游戏。

  至于早期一点的文学作品,如张爱玲在四十年代完成,以香港沦陷时期为背景的《倾城之恋》,就被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成电影,令作品得到更多人认识。

  香港教育当局多年来将一些优秀的香港文学作品作为课堂读物,其中,香港诗人黄国彬教授的作品《听陈蕾士的琴筝》被列入香港中学会考的中国语文课程。至于何紫、阿浓等作家的励志作品,也被众多学校和学术团体推荐,成为甚受学生欢迎的课外读本,历久不衰。

  香港开埠百年,留给世人的不仅是东方之珠繁荣的经济,还有自已特色的香港文学。(完)

 


添加:2008-7-27   录入:湖翁老   人气:883
<< 后退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 走进集团 | 关于我们 | 合作加盟 | 法律声明 | 发明专利 | 健康网 | 求佛祈愿 | 佛慧慈缘 | 高僧祈福 | 十方赞许 | 名人墨宝 | 名家题词 | 好人缘起

泥灸过敏小贴士 | 泥灸得气现象概述 | 上善泥灸 | 同愿同行 | 后台管理 | 中国弘泥

中国泥灸 | 港澳台记 | 泥好健康 | 灸是未来 | 北欧聚焦 | 缘起泥灸 | 荣誉之窗 | 首善之窗 | 美国之行 | 大洋彼岸

伦敦论坛 | 九华山庄 | 天道传奇 | 英国聚焦 | 雁过留声 | 广种福田 | 藏秘香泥 | 皇家玉灸 | 至尊红颜 | 大唐皇泥

                     

Copyright @ 天医星总部 香港天医星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办事处:京ICP备08004123号 深圳办事处:粤ICP备08021750号